□潘毓凯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思维为核心,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欲望
1.珍惜“兴趣”的幼苗,把兴趣转变为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产生积极思维的根本源泉。只有培养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思维的欲望。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力,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2.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活服务。只有结合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书本中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发芽率”前,组织学生将不同数目的黄豆放进水中,让其发芽,待到老师讲授完“发芽率”后,再让学生自己分别算出发芽率。这样,教与学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欲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设疑启智,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内在动力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难问题,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说“学贵有疑”。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或涉及本质的问题。其次,要真正让学生能拥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机会。在课堂上适当留给学生时间,以便他们进行认真独立思考,去发现和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析疑解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概括,对不同的见解进行辩析,最后解决疑难问题。
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关键点,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进行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
三、加强思维指导,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揭示规律,帮助学生应用规律,使之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1.运用对比。在教学中应注意用对比法来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如出现两组练习:A组 ①一条水渠长800米,已经修好 ,修了多少米?②一条水渠长800米,已经修好 ,还剩多少米?B组:①一条水渠,已经修好,正好是48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②一条水渠,已经修好,还剩32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通过每组中两道题的对比,让学生归纳出“找谁是分数相对应的分率”是一个重要的解题规律,掌握找出部分数对应分率的方法,这样就揭示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加强“一题多变”的练习。通过变题练习,帮助学生根据题目揭示关系,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压缩思维的中间过渡环节,作出恰当的判断,从而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四、联想迁移,综合创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解题时应注意训练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方向,从而寻求新颖独特的解法,拓宽思路,提高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解题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联想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通过求长方体的体积,得出圆柱的体积。这样既加强了数学知识的转化,又加深了知识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