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向密克罗尼西亚…
·习近平向康复国际百年…
·攀“高”逐“新”立潮…
·多措并举推进财政领域…
·学好用好权威教材 凝…
·稳步推动职权下放 保…
·助力“揭阳罐头”扩大…
·打响特色品牌 助力…
·为家政人才搭建交流学…
·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能…
·传授家教经验 培育…
·点亮青春梦想 汇聚…
·用耳朵“阅读” 市…
·“龙舟水”模式开始
·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
·绿美初夏
·微话题
·专版
·湖南长沙“4·29”…
·4名中管干部因长沙“…
·湖南严肃查处长沙“4…
·中国羽毛球队实现三连…
·惠来县自然资源局国有…
·乡音无改 故土难忘
·古诗词里的梅雨
·深挖非遗价值 助力乡…
·一谜制猜四法门
·归来陶然依旧
·烙在书信上的宋代士大…
·浪漫游侠的超越与痛苦
·【新书荐读】
·德楼畅想
·金色的家乡河
·“老农”的父亲
·“智能电”赋能乡村振…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乡音无改 故土难忘
——著名语言学家、文化学者林伦伦致力于潮汕方言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

时间:2023/5/22

  “乡愁是一碗潮州糜,越吃越想吃,哪管血糖高不高;乡愁是一只老鹅头,越啃越想啃,哪管牙口好不好!”翻开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林伦伦的新著,看到他在序言里写下的这充满风趣而深情的句子,会心一笑之余又感动于他对故土老而弥坚的眷恋和奉献。

  近日,林伦伦携带新书《乡音萦耳 》《乡愁入梦 》,在潮汕三市巡回举办以“乡音、乡土与乡愁”为题的新书首发式和分享会。“目的不仅仅是吆喝卖书,还在于宣传保护、传承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的意识。”林伦伦告诉记者,他更希望能在青少年群体引发文化共鸣,启发动员更多人参与到潮汕方言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队伍中。让潮汕方言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潮汕文化的魅力,是林伦伦毕生的事业。

林伦伦教授对方言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激情老而弥浓。 杨小琪 摄

《乡音萦耳》

《乡愁入梦》

  □记者 蔡烨华

  新著承载着老学者深沉的乡愁

  《乡音萦耳 》全书40万字,包括“声声化石”“词词典雅”“句句智慧”三部分,作者以散文式的笔法书写其有关潮汕方言音、字、词、句考证的文章,无论是对潮汕话古音的分析论述,或是对词语引经据典的考释,都将潮汕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了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了潮汕方言与潮汕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潮汕文化的历史性和丰富性。作为潮汕方言的科普读物,《乡音萦耳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可以让人们加深潮州方言为何被称之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的认识。

  《乡愁入梦》全书35万字,分为“故乡入梦来”“家乡的味道”“母语之艺文”“日久他乡亦故乡”“原乡异乡两地情”“我心依旧”六个部分,以描写潮汕文化生活为基调,延伸出品味乡愁的悠远情愫,进而在他乡日常生活中寻找到情感归宿。从潮汕的风土人情到家乡美食小吃,从潮汕方言歌谣到祠堂书院家庙,从描写到研究,从表象到内涵,展现潮汕人民的文化性格和独特的民情风俗,有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潮汕文化。

  探微一草一木,妙解一字一音,在两本新著中,林伦伦描写乡音,展现乡情,抒发乡愁。他结合长期以来对潮汕文化的系统研究和精心提炼,以一名文化学者的特有视角和思维向度,从凡常的生活常景或者民间俗语等引入,从地缘特点、根源历史、精神特性、文化内涵等,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潮汕方言和潮汕文化进行了深刻地阐释和解读。可以说,《乡音萦耳》《乡愁入梦》两书是林伦伦多年来研究、推广潮汕方言和乡土文化的心血结晶,也承载着一位文化学者对故土深沉的热爱。

  宣传潮汕方言及文化的重要价值

  “我是来做宣传的,俗语说是来‘吆喝’的,希望能启发和动员更多的人来参与,特别希望能引起更多青少年的共振共鸣,大家一起为潮汕方言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而努力。”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在潮汕三市的巡回首发式和分享会,林伦伦言辞恳切。“如果把中华优秀文化比喻成一个百花园,那么乡土文化就是其中一朵娇艳的花朵。”林伦伦说,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潮汕方言保留了很丰富的古代汉语的成分,作为潮汕文化的载体,它是潮人的有声标识,也是潮人的精神家园。“很多人对于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的认识是不到位的,觉得潮汕话土得掉渣。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潮汕方言和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

  林伦伦举例,潮汕话词语里的一些词语,听起来好像土得掉渣,口语性很强,但其实来自于很文雅的古代汉语,如口语词“翘楚”“相好”“相悦”(互相爱上了。悦,音ruah8)等就是《诗经》里的词语;“大家”(婆婆)、“新妇”(儿媳妇)、“小郎”(小叔子)、“阿孥”(儿子)等一批亲属称谓词就是汉魏六朝时语,《史记》《汉书》《世说新语》都能见到这些词语;而“洗浴”(洗澡)、“衫裤”(衣服)、“竹篙”(竹竿)、“滚水”(开水)、“东司”(茅坑、厕所)等,则是唐宋时语。从我们使用的母语方言及其所承载的乡土文化看来,都保留了中原主流文化各种因素,一饮一啄,就可能源于《周礼》《礼记》等,如把粥叫做“糜”,先秦里的“糜”的本义是“煮米使之烂也”,在《礼记》里就规定在冬天要给年长者送糜保暖。他还记得小时候,自己村里就有在冬天给老人送粥的惯例,原来这就是《礼记》的在现代的遗存呀!所以说,潮汕文化“弥足珍贵,实属难得”。

  “多模态”探索保护和传承之路

  “吾道一已而贯之”,从1981年起,林伦伦担任过大学教师,又当起校长,直至2017年退休。40多年间,他一直奔走在潮汕方言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出版过《潮汕方言词考释》《新编潮州音字典》《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潮汕方言历时研究》等数十部专著及逾百篇论文。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与文化,他更尝试了“多模态”的方式:2016年,林伦伦与陈平原、黄挺三人带领韩师潮州师范分院教务处兼科研处主任林朝虹等人编写《潮汕文化读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理解程度,由童谣、故事与诗词、散文入手,呈现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该书被列入广东省地方教材目录,成为潮汕地区中小学教师教授乡土文学的官方教材;2017年开办“林伦伦方言茶话”公众号,把一些艰深难懂的语音问题、生僻难考的词语问题以及方言俗字的书写难题等,用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普及方言常识,间插了很多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知识。林伦伦还特意为文章配音解读,至今发表文章逾200篇;2021年又主编出版“潮人好家风”丛书,他还写过《潮汕话,土与古》的RAP,写过方言新诗《潮汕方言》,指导和帮助一些学校和单位开展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的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普及和传承工作……

  因为热爱,林伦伦对方言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激情老而弥浓,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他仍然往返于潮汕与广州之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情怀和使命。林伦伦表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方言及其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因素。他说,除了以陈平原教授为代表的在外的潮汕文化人对乡土文化的研究推动,更离不开潮汕本土文化人对乡土文化一直以来的发掘研究。而如今,借助网络的便捷,老、中、青甚至是小学生等不同年龄层的文化热心人,可以有效地整合起来,探索以各种各样更“潮”更接地气的方式,更好地宣传潮汕话和乡土文化。

  一直以来,林伦伦都倡导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五位一体,推进方言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林伦伦强调,母语的保护、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潮汕人,要传承与发展优秀的潮汕文化,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应成为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近十年来,我很高兴地看到青少年对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我的公众号,刚开始的读者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多些,到现在很多粉丝是年轻人,青年教师很多,还有大、中学生。有越多的人来加入越好!”林伦伦说。他始终认为,普通话能使我们走遍全中国,外语可以帮助我们走向世界,但只有母语方言和乡土文化,能使我们知道从哪里出发,根在哪里。

  作者简介

  林伦伦,广东汕头澄海区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中国语言文学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历任汕头大学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等。现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出版学术专著30多种,曾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1994年)、中国民间文学作品最高奖——山花奖(2013年),三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获广东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