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景语,也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人用江南梅雨时节的景色为喻,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天地间到处弥漫着的愁情。尤其“梅子黄时雨”句,倍受后人称赏,词人也因此得了个“贺梅子”的别号。
“梅子黄时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梅雨,也叫“霉雨”,指的是每年初夏,出现在江淮流域内和华南的一种大范围的阴雨天气。现代气象学研究表明,在南方暖湿空气势力不太强的年份里,暖空气没有力量把冷空气向北推移,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和华南一带就有一定的交汇时间,从而形成梅雨。
当然,古人并没有天气分析这门学问,他们只能根据物候和体感来判断是否有梅雨。宋代理学家张敬夫曾写过一首《初夏偶书》,开头两句便是“江潭四月梅熟天,顷刻阴晴递变迁”,写的就是湖南衡阳在农历四月出现的梅雨天气。诗人不仅抓住了“梅熟”的物候特征,也写出了梅雨季节时阴时晴的天气特征。相对于衡阳,广西柳州纬度更低(更靠南边),梅雨时间就会来得更早,所以柳宗元在《梅雨》一诗中就点出了柳州梅雨会出现在晚春:“梅熟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诗中的“苍茫”,和贺铸《青玉案》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简直就是异曲同工和不谋而合。
梅雨天气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温高湿。瘐信的《奉和“夏日”应令》就写出了这种特征:“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前两句写湿热天气和昼长夜短,后两句则直接写梅雨时的物候和气候,从而也间接告诉人们:麦熟和梅黄意味着收获,湿热和梅雨又算什么呢?
不过,若梅雨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长,此时冷空气势力较强,给人的感觉则是“寒”,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就写出了这种感觉:“梅雨时节怯单衣,五月吴江麦秀寒。”确实,即便是芒种之后,即便是在江南苏州,如果梅雨连降不停,人和小麦都会感受到一种寒意的,这就是古人说的“黄梅天寒雨水多”。
梅雨时间长降水量多,不仅给人一种寒意,甚至会酿成沿江地区的涝灾。相反,如果南方暖湿空气势力强盛,那么冷空气很快被推移到北方,冷暖空气“交锋”的时间就短,梅雨就不明显,甚至是“空梅”。古人虽然不知道这个原理,但感受过“空梅”的气候。“黄梅时节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南宋·曾几的《山衢道中》,就写出了这样的“空梅”。
梅雨也是可以预测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预测梅雨的天气谚语,如“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又如“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霍寿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