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漫漫
最近有一句热门的话:你去过德楼了吗?
德楼坐落于渔湖长美村(古称阳潮里),村中有三栋民国时期的小楼,三层高的德楼居东隅,当地人也习惯称之为“东楼”,另一栋二层小楼则是“西楼”,还有一栋在村东北角。张爱玲说过,“洋房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而长美村居然有三处这样的胜境,怪不得令众多热爱追求理想的人纷至而沓。
德楼始建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三年完工,它是潮汕地区少有的法式建筑。初次见面,便被其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了。从外观看,德楼与开平碉楼相似,造型别致,中西合璧,线条鲜明,凹凸有致。拱门、浮雕工艺精细考究。三楼顶正前方的中间树立着一根权杖,三楼阳台是罗马风,配以外墙的雕花,凸显了法式建筑的优雅高贵和浪漫,另外三面墙上精致的满洲窗嵌上颜色鲜亮的玻璃片,是最漂亮的点缀。二楼外墙有瑞兽浮雕,中间是鹦鹉衔着绣球,寓意快乐美好的生活,在这下面是二楼的大窗,窗户左右各有一狮一象,狮子象征勇气力量,大象象征吉祥如意。窗户下面有“德楼”两个鎏金大字刻于书卷之上,可见崇文重教是其良好家风。一楼的大门端庄大方,上面也有做工复杂的人物、花朵和动物浮雕。楼前有一小门,门顶装饰优雅、简致的山花造型,呈现建筑物的优雅表情,“润泽里”三个字居其中间。
这座小楼在周围的潮汕传统民居中脱颖而出,曾经它是一座江景豪宅,门口是一条流通内河的明渠,一边“钓月”一边“洞溪”,住在这里该是多么享受啊!是谁这么有实力修此楼?据了解,修楼之人背后是建筑世家,他们不仅有专业的建筑知识,而且勇于突破传统潮汕民居的格局。榕城这户建筑世家之女罗氏,曾居香港,受新民主主义影响,思想超前,后嫁于长美,择此“莲花倒灌”之地,仿照法国建筑风格建成了这座在当地颇具特色的小楼。
住进德楼的后代是非常幸福的,他随时可以纵身一跃跳进河中,像一条快活的鱼儿在水里畅游,到河里去摸虾摸蚬,他能一口气潜到龙舟边,麻溜地爬上船,抓起木桨喊着号子奋力击波。渴了就捧起清澈的江水痛快地喝几口,累了就上岸到榕树下歇息,饿了就要吃的,反正这里是鱼米之乡,怎么也饿不着。男孩子的个性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地释放,他经常奔跑在田间地头,也爬过最大的那棵榕树,路过“袁氏家庙”时探着头往里东瞅瞅西看看,当他经过书斋时,也会被淡淡墨香吸引,摇头晃脑诵读经典,潜心学习诗书礼乐。
月圆之夜,他在楼顶看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大地,虫鸣四起,他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偶尔在仰望苍穹的时候也眉头一皱,开始思索宇宙与人生的微妙,欲将诗情和哲理融汇在一起。夜深了,他躺在藤椅上渐渐入睡,直到东方的晨光照在身上才起身醒来。
阳光透过小窗上的玻璃射进楼内,撒下闪烁的光影,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如此地,周而复始,繁衍生息,就如墙上灰塑的石榴的寓意一般,子孙绵延、人才辈出。
在长美村9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天地远近皆渺茫,人生百年亦如此”。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德楼都处之泰然,秀挺立于古村之中,犹如一颗百年榕树,根系深深扎在这块宝地里,汲取阳潮里历代榜样的力量,砥砺奋进勇往前行。
作者简介
郑漫漫,榕城人,英语教师,揭东女子诗社会员,作品偶见报端和市级刊物,系列旅游散文登于网络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