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中寻找美:旧时风物》
沈从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6月
□刘小兵
《在历史中寻找美:旧时风物》,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关于古代文物研究的随笔集,全书主要从玉器、陶瓷、铜镜、锦绣、服饰和民俗艺术的历史演进等方面,探讨不同时代的文物风貌,生动呈现出这些古今器物的熠熠光彩。
全书一开篇,就对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态度,去开展文物研究展开话题。沈从文历来主张,对古代文物的探究,不能简单停留在查阅文献和浏览历史图片上,应结合考古实物,两相对比进行综合研判,方是开展文物研究工作的应有之义。在沈从文看来,考古工作者既是学有专长的文物专家,也是美的发现者和鉴赏者,他们的眼界、思路和探究方法,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的成效。作为多年研究文物古籍的学者,沈从文很早就提出了不能“把自己束缚在一种狭小孤立范围中进行研究”的观点,倡导考古工作者不光要有蓬勃的热情,还要有宏阔的视野,力求把静谧的文物放置于鲜活的历史大背景下,去审视、去考量,方能探求出旧时风物内在的气韵和光华。他说,历史在变,文物也在变,唯有把二者当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品出古文物的长久价值。
中国文物博大精深,万千珍品究竟哪家强?沈从文以瓷器为旧时风物的代表,力图以点带面揭示出中国文物的丰富镜像。抚今追昔,中国瓷器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它的前身是陶器,先后经历史前、商周、秦汉、隋唐等不同时代,至宋代时,制瓷技艺已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十分关注现代瓷器的发展,当他深入瓷都景德镇,看到能工巧匠们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仿制出古时名瓷时,特别是一些失传多年的制瓷工艺,相继被工匠们成功激活后,更是让沈从文甚感欣慰。书中,他寄希望于有关部门,要把这些古技、古艺充分运用到建设博物馆、大戏院、大礼堂等纪念性新建筑上,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让中国瓷器的传统技艺,造福于经济社会,以此提升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沈从文在书中还建言,要多吸取古代文物在设计、制作、造型中的优秀技法,从诸如雕漆法、堆釉法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制漆业、少数民族染布业的新路径,使中国瓷器为代表的旧时风物,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承与创新。
在沈从文看来,另一个最能代表旧时风物的,当属历朝历代的服饰。作为研究中国服饰的行家,沈从文在这方面颇有发言权。本书中,他从商周一路写到清末,将古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穿衣打扮,逐一梳理。从麻、布、绸等衣料的选用,到衣冠、佩剑、香囊的佩戴,再到款式、色彩、纹饰的搭配,不但男女有别,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们,在着装上也都存在着天然之别。而且,各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流行服饰和流行颜色。在那个“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尽管官方对人们的服饰着装都有着严格规定,但这依然挡不住人们对美的追求。汉代时,就有一些女子为了美观,开始选用戴假发,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别出心裁的创意,满足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也充分彰显出中国古人在着装打扮上的智慧。
在全书有限的篇幅里,沈从文还与我们谈文物的鉴定,把他对文物的鉴赏心得和对美的感悟,悉数化为流畅而不失严谨的文字,铺陈于笔端,由衷地表达出对中国文物的喜爱。他以一个文学家的细致敏锐,掘开历史的表层,并以一个文物学者的睿智,从平民百姓最关心的烟火生活谈起,于沉寂的文物大洋里捞取闪光的历史“遗珠”,用他美的眼光,审视着旧时风物的独特韵致。正如汪曾祺所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美’的爱好者,对于由于人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美的东西具有一种宗教徒式的狂热。对于美,他永远不缺乏一个年轻的情人那样的惊喜与崇拜。”作为在历史中追寻美的研究者,沈从文的这本随笔集,不单写出了旧时风物沧桑巨变的根由,展现了大时代的发展脉络,而且,还把他对中国文物执着的爱恋,书写得是那么的隐秘而动人。
旧时风物因美而生辉。循着沈从文传神的刻画,穿行于古老的历史天空,中国文物浩大的人文之美,早已不可抑止地滚滚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