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慕耘
《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追寻“趣为基,理为实,思为核”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展数学活动。现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这一理念。
一、“趣为基”,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再充分运用这些生活背景或原型创设问题。如在教学《圆》这一单元知识前,我布置了一份数学实践调查,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选取日常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通过反馈,发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自行车不稳时,师傅为什么要调整辐条的长度?……通过课前的实践调查,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生活中的现象跟“圆”息息相关,并引导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释这些生活中的“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圆的兴趣和求知的内驱力。
二、“理为实”,启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科学,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有理有据,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探究圆的面积公式中,我并没有给学生一个等分好若干份的圆,而是一个没有任何装饰的圆,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根据以前学习面积的推导方法,尝试各种各样的转化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类:1.数方格: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格,通过数方格得出圆的面积;2.圆内切割法:把圆内切成多边形;3.直接转化法:把圆剪成若干等分,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给学生一个没有任何装饰的圆,把探究的起点前移,探究的空间放大,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就多了。只要学生的每一步推理有道理有逻辑就是成功的探究,操作中感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条有理地解决新问题,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思为核”,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性”较强的综合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去表达生活中的一些息息相关的数学现象。
比如学习《圆的周长》一课“起跑线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100米田径赛”的视频,然后鼓励学生看完视频后,提出问题:“起跑线”的设置跟什么有关系?再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思考“起跑线”之间的距离与什么有关系,最后形成自己的小报告在班里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亲身体验到起跑线的设置与每条起跑线中包含的圆的大小有关系,所在的圆越大,起跑线的设置点就越靠前。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合作,从数学的角度,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到“生活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当学生探究出圆的特征时,我再告诉他们中国古代的名著《墨经》中的论述:“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这个方法让学生主动应用知识,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落实了“立德树人”的宗旨。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把教学内容看成一成不变的、静态的,线性的“库存知识”,而应是视之为一种“经验性”“实践性”的存在。我们要立足原点,着力远点,让学生自主参与,真实卷入,深度体验,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让知识充满生长的气息,始终利用数学的魅力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还有“加入世界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