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影响人体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揭阳市中医院内一科陈贤杰医生表示,虽然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通过糖耐量筛查发现,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部分城市2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甚至达到11%以上。据介绍,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以及胰高血糖素增加有关。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市中医院内一科将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结合,实现现代实践与传统智慧融合,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揭阳市中医院内一科主任林汉平主任医师在给患者做检查。通讯员 摄
□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张梓扬 许爱淳
中西融合提供更全面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常常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口服抗糖尿病药、胰岛素治疗、使用GLP-1类似物、减肥手术以及对并发症的控制。然而,一些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下降,并给肝脏和肾脏带来负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而中医将糖尿病归类为“消渴病”,认为其发病机制涉及阴虚、燥热和湿热等因素。根据不同的病机,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
陈贤杰认为,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是重要的原则,中医注重调整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代谢能力,而西医的药物治疗和科学监测则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血糖控制和病情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更多优势,既能发挥中医的疗效,又可以借助西医的先进技术进行监测和干预。
协调治疗更好实现血糖达标
陈贤杰介绍了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典型病例。一名18岁的糖尿病男性患者,于今年6月28日到市中医院内一科就诊。患者自诉1个月前开始无诱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多汗,夜尿4~5次,近1个月体重减轻约10kg,口渴明显,喝水不解渴等症状,入院前2日在外院查血糖为24.1mmol/L,尿酮体为3+,遂就诊于内一科。医生查体发现,患者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滑无力,体重指数BMI为28(肥胖),进一步检查各项身体指标,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酮症,中医诊断为消渴类病,属气阴亏虚证。陈贤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西医治疗以胰岛素控糖、补液、消酮为主,住院期间胰岛素日用量最高达90单位;予加用中药汤剂治疗,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为法,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处方为葛根20g、木香12g、广藿香12g、党参18g、土白术12g、茯苓20g、炙甘草6g、陈皮10g、百合15g,共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此外,医生还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指导。经治疗后,患者胰岛素逐渐减量,血糖控制在3.8~4.6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4.7~5.9mmol/L之间,为巩固疗效,用中药方案如前法继续调治。8月26日后,停用胰岛素及中药治疗,单纯依靠饮食和运动疗法。目前,患者空腹血糖控制于3.6~4.4 mmol/L,餐后血糖控制于4.1~5.4mmol/L,体重指数BMI为25(超重),获得了满意疗效。
陈贤杰分析,本案例患者因素体气阴亏虚,虚火内生灼肺,津不上承,故口干、多饮;气虚,膀胱气化失司,则见多尿;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滑无力,为气阴亏虚之象。故以七味白术散加减以健脾生津。方用党参补脾养胃,润肺生津,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助运,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葛根升阳生津,百合养阴润肺,广藿香、木香助中州清气,陈皮理气健脾,合而用之,悦脾理气,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据了解,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市中医院内一科运用中西医协调治疗,许多糖尿病患者能够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内一科主任林汉平主任医师表示,糖尿病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时,应使用胰岛素等西医药物迅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而在病情稳定时,中医治疗则通过调节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控制血糖水平。这种综合治疗方法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实现血糖达标,缓解病情,达到长期获益。同时,他也提醒,每个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存在差异,需要在医生的诊断下制定个人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