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和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4.6千米,折轮渡路、环市东路北行7.84千米,转进贤门大道西行440米,就来到渔湖街道仁和村境内。2023年仲秋,记者一行走进仁和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48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渔湖境内的第5村。
仁和村,位于渔湖街道西北部,东北与溪南街道顶乡村相邻,东临中联村,南与和美村相接,西南、西邻榕东街道西林村,北接溪南街道西寨村,村域面积0.4平方千米,分为前后二围,人口1400多人,为陈姓村庄。
□记者 潘彬彬
创村至今近800年历史
仁和村古称“涂寨”,先祖为福建莆田的陈泰初,于北宋时期任潮州通判,在揭阳蓝田都深泥洋定居,后迁移到渔湖都古家洋(今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创村,至今已近千载。
陈泰初膝下有四子,长子陈承庆守居古家洋,分创渔湖之仁和村、玉宫村、西洋陈村和南清乡、榕城拱星里、顶坝村、华清村、石头祠堂围村、围厝沟村、汤前涂寨村、潮阳海门、潮州浮洋上村等。次子陈承隆创居鹊鸟望(又名深埔洋),分创半洋村、宫前村、棋盘村等。三子陈承凤登宋绍兴戊辰进士,授承奉郎,始迁创潮安凤塘乡,分创东凤乡、古巷乡、凤巷村等。四子陈宗泽创惠州大周坜施甲乡。
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旧寨村第八世祖陈景和由古家洋村迁至该地,创建了涂寨,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创村后,陈氏子孙谨记先祖教训,以仁义为本,后为纪念该村始祖陈景和,故取其名中的“和”字与“仁义”之中的“仁”字,将村名定为“仁和村”。
河流绕村形成“莲花地”

仁和“莲花地”鸟瞰。

仁和陈氏宗祠。

仁和古庙。
说起仁和村的古名“涂寨”,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列弟猜测可能跟该村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风貌有关,他告诉记者,村内原有一道河流环绕于整个村,从高处俯视,可看出整个村轮廓犹如一朵莲花一般,故该村所在位置素有“莲花地”之称。
“古时村落的建成是十分不易的,一般都会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一是水为生活、生产和交通等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资源,二是靠近水源的土地会比较肥沃,农作物易于生长,便于生活。”由此可见当年仁和村始祖陈景和从古家洋村来到此地,看到该处风水甚佳,适宜居住,才在此创建村寨、繁衍后代,由于近水源的地方一般泥土比较多,因而有了“涂寨”之名。
不过,陈列弟也坦言,“涂寨”之名在老一辈村民之间也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相传是古时村与村之间经常会因为争抢田地、地盘而发生矛盾,彼时“涂寨”村民为了捍卫自己的田地,就会在与隔壁村田地交界处用泥土筑墙,久而久之就有了“涂寨”的称号。
由于时间久远,“涂寨”名字的由来已无从考究,但后来仁和村的定名,显示出仁和村民对先祖的尊敬和怀念。
目前仁和村现存古建筑主要为陈氏宗祠,该宗祠建成于明代中期,占地面积660平方米,为沙土木结构,祠内空旷,祠门石匾正书“陈氏宗祠”,祠前留有空地,每年正月十六为仁和村“游神日”,当天村民便在此处祭拜游神,祈求国泰民安。村里还建有仁和古庙,1995年重新修葺,供奉三山国王和夫人、安公安妈、伯公、娘娘。
6村中析出,独立升格为行政村

仁和村委会。
陈氏族人虽把村名定为仁和,但载于地方历史文献中,仍为涂寨。从清乾隆《揭阳县志》中的渔湖都表可看到该村均标为“涂寨”,直至民国时期,仁和名字才逐渐取代涂寨。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仁和属揭阳县第七区渔江段。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渔江段改置为渔江乡,分为14甲,仁和为其属。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渔江乡改置为渔中乡,仁和隶属渔中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分为12个行政村,仁和与枋桥头、玉宫、和美李、和美洪、南洪、袁厝寨和西庵前共8个自然村合置为中联村。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中联与新联、阳美、渔江共4个小乡并为渔江中乡,中乡驻江夏村,仁和属渔江中乡。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京冈、美港中乡并入渔江大乡;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仁和隶属中联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仁和隶属中联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仁和隶属中联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仁和与玉宫、枋桥头、和美李、东洪、南洪6村合并为中联乡,乡政府驻玉宫村。之后,中联历经乡、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仁和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渔湖镇从中联村析出4个自然村,新置2个行政村,其中,仁和村升格为行政村。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仁和村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渔湖镇。2022年4月,仁和村随同渔湖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建设工业园区,壮大村集体经济
仁和村世居村民为陈姓,创寨以来,仁和村人勤勤恳恳,以农为业,勤俭治家,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蔬菜等农产品。尔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仁和村慢慢有了工业生产,主要生产鞋类、电子产品等。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村工业化发展步伐,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2年,仁和村投资建设仁和工业园,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成为一方投资置业的热土。目前,有多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其中,成立于2001年的揭阳市圣路保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独资企业,历经20余年发展,秉承着“诚实守信、品质为本、顾客至上、稳健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该公司已成为华南地区鞋业市场龙头企业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赢得海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赞誉。
2008年,为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仁和村自筹约400万元专项资金兴建通用厂房,厂房占地16多亩,优先租给本村村民发展工业,以此为村集体增收。
整治内河清淤,焕发水乡新颜

仁和水乡环境秀美。

仁和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走进仁和村,只见白墙红瓦,绿树成阴,村道整洁,溪水清澈,乡村风光旖旎。近年来,仁和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不断深化完善村民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乡村环境难题,常态化抓好环境秩序整治,落实好辖区保洁、水岸同治、河面清漂、垃圾转运清理等日常工作,不断提升辖区人居环境、群众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尽全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陈列弟介绍,2021年年末,仁和村利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对村里新老村道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柏油村道。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后,原来破旧的水泥路“变身”为平坦宽敞的柏油路,既美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又改善了出行条件,获得村民一致认可。同时,仁和村还积极协助配合市政部门建设西洋路,做好沿路相关征地拆迁工作。
2023年5月,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解决辖区内河积淤问题,仁和村启动内河清淤工程项目,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诉求,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陈列弟告诉记者,仁和村内河地处渔湖内河水系水尾溪角,南接中联溪,水流细小、流速缓慢,加之河床较高,高温天气下水质变化比较严重,整条内河可谓是“一潭死水”,黑如墨汁并散发恶臭,多位村民向村委会反映该问题,迫切要求整治河道。
为此,仁和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方设法自筹48万多元资金用于内河清淤,并迅速启动实地调研、专题研究、前期评估、招标投标、工程实施等流程。清淤工程实施期间,仁和村“两委”干部坚持现场办公,严把清淤质量关,协调解决每日施工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切实提高工程推进效率,确保工程如期完成。最终,经过紧张施工,仁和村内河清淤工程清淤量逾1万立方米,让整条溪流重现“清溪”原貌,同时该村还在溪河两岸筑石篱,安装防护栏杆,种植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有力推动了河道水质与周边环境的双重提升。
“现在村里更干净了,环境也越变越好,我们生活得更舒心了。”谈及近年来村里人居环境的变化,仁和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此,陈列弟表示,接下来,仁和村将紧密结合村的发展实际,以基础设施完善为着力点,全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打造更好、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提“颜”增“质”,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