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向纪念亲诚惠容…
·把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更…
·铆足干劲攻坚克难 …
·以文明实践之力绘就民…
·一位普通人民警察的警…
·我国跨境电商贸易伙伴…
·以赛促练以赛促建 锻…
·巩固全民参保成果 织…
·在新起点上建设更高水…
·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提…
·凝“新”聚力 筑牢…
·推动网络安全知识宣传…
·揭阳市“文明揭阳 因…
·乡音潮韵唱响古城
·欢庆重阳节 高歌敬…
·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
·尊老爱老暖人心
·城市道路换新颜
·文明实践有“力度” …
·压实责任持续整治
·落实落细创建工作
·绿色防控助农“保粮”
·推动“救心”项目开展
·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
·聚焦企业群众关切 …
·把脉税源建设 壮大县…
·推动“百千万工程”走…
·文明实践聚合力 奏…
·展演亮风采 舞动“…
·弘扬中医文化 服务…
·防范森林火灾 守护绿…
·展现发展变化 擦亮“…
·演绎匠心之美 奉献文…
·深化平安宣传 共建绿…
·我国将增发1万亿元国…
·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风…
·加强安全生产举报工作
·体验“手撕钢”
·空中惊魂!美国一飞行…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我国将推动考试招生制…
·甘肃酒泉市肃北县发生…
·多家银行推出非试点地…
·开展反假货币主题宣传…
·推出“工银薪管家”产…
·中国银行助力航运贸易…
·近4700只股票上涨…
·外资罕见大额参与ET…
·首批债券基金三季报出…
·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融…
·儿童咳嗽、肺炎支原体…
·特殊人群健走要做好防…
·咳嗽喘老不好,可给肺…
·这些饮品,适合血糖高…
·近来心情不好睡眠差 …
·仁和:“莲花地”孕育…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51)
仁和:“莲花地”孕育800年古村

时间:2023/10/25

 

仁和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4.6千米,折轮渡路、环市东路北行7.84千米,转进贤门大道西行440米,就来到渔湖街道仁和村境内。2023年仲秋,记者一行走进仁和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48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渔湖境内的第5村。

  仁和村,位于渔湖街道西北部,东北与溪南街道顶乡村相邻,东临中联村,南与和美村相接,西南、西邻榕东街道西林村,北接溪南街道西寨村,村域面积0.4平方千米,分为前后二围,人口1400多人,为陈姓村庄。

  □记者 潘彬彬

  创村至今近800年历史

  仁和村古称“涂寨”,先祖为福建莆田的陈泰初,于北宋时期任潮州通判,在揭阳蓝田都深泥洋定居,后迁移到渔湖都古家洋(今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创村,至今已近千载。

  陈泰初膝下有四子,长子陈承庆守居古家洋,分创渔湖之仁和村、玉宫村、西洋陈村和南清乡、榕城拱星里、顶坝村、华清村、石头祠堂围村、围厝沟村、汤前涂寨村、潮阳海门、潮州浮洋上村等。次子陈承隆创居鹊鸟望(又名深埔洋),分创半洋村、宫前村、棋盘村等。三子陈承凤登宋绍兴戊辰进士,授承奉郎,始迁创潮安凤塘乡,分创东凤乡、古巷乡、凤巷村等。四子陈宗泽创惠州大周坜施甲乡。

  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旧寨村第八世祖陈景和由古家洋村迁至该地,创建了涂寨,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创村后,陈氏子孙谨记先祖教训,以仁义为本,后为纪念该村始祖陈景和,故取其名中的“和”字与“仁义”之中的“仁”字,将村名定为“仁和村”。

  河流绕村形成“莲花地”

仁和“莲花地”鸟瞰。

仁和陈氏宗祠。

仁和古庙。

  说起仁和村的古名“涂寨”,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列弟猜测可能跟该村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风貌有关,他告诉记者,村内原有一道河流环绕于整个村,从高处俯视,可看出整个村轮廓犹如一朵莲花一般,故该村所在位置素有“莲花地”之称。

  “古时村落的建成是十分不易的,一般都会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一是水为生活、生产和交通等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资源,二是靠近水源的土地会比较肥沃,农作物易于生长,便于生活。”由此可见当年仁和村始祖陈景和从古家洋村来到此地,看到该处风水甚佳,适宜居住,才在此创建村寨、繁衍后代,由于近水源的地方一般泥土比较多,因而有了“涂寨”之名。

  不过,陈列弟也坦言,“涂寨”之名在老一辈村民之间也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相传是古时村与村之间经常会因为争抢田地、地盘而发生矛盾,彼时“涂寨”村民为了捍卫自己的田地,就会在与隔壁村田地交界处用泥土筑墙,久而久之就有了“涂寨”的称号。

  由于时间久远,“涂寨”名字的由来已无从考究,但后来仁和村的定名,显示出仁和村民对先祖的尊敬和怀念。

  目前仁和村现存古建筑主要为陈氏宗祠,该宗祠建成于明代中期,占地面积660平方米,为沙土木结构,祠内空旷,祠门石匾正书“陈氏宗祠”,祠前留有空地,每年正月十六为仁和村“游神日”,当天村民便在此处祭拜游神,祈求国泰民安。村里还建有仁和古庙,1995年重新修葺,供奉三山国王和夫人、安公安妈、伯公、娘娘。

  6村中析出,独立升格为行政村

仁和村委会。

  陈氏族人虽把村名定为仁和,但载于地方历史文献中,仍为涂寨。从清乾隆《揭阳县志》中的渔湖都表可看到该村均标为“涂寨”,直至民国时期,仁和名字才逐渐取代涂寨。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仁和属揭阳县第七区渔江段。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渔江段改置为渔江乡,分为14甲,仁和为其属。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渔江乡改置为渔中乡,仁和隶属渔中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分为12个行政村,仁和与枋桥头、玉宫、和美李、和美洪、南洪、袁厝寨和西庵前共8个自然村合置为中联村。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中联与新联、阳美、渔江共4个小乡并为渔江中乡,中乡驻江夏村,仁和属渔江中乡。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京冈、美港中乡并入渔江大乡;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仁和隶属中联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仁和隶属中联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仁和隶属中联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仁和与玉宫、枋桥头、和美李、东洪、南洪6村合并为中联乡,乡政府驻玉宫村。之后,中联历经乡、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仁和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渔湖镇从中联村析出4个自然村,新置2个行政村,其中,仁和村升格为行政村。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仁和村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渔湖镇。2022年4月,仁和村随同渔湖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建设工业园区,壮大村集体经济

  仁和村世居村民为陈姓,创寨以来,仁和村人勤勤恳恳,以农为业,勤俭治家,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蔬菜等农产品。尔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仁和村慢慢有了工业生产,主要生产鞋类、电子产品等。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村工业化发展步伐,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2年,仁和村投资建设仁和工业园,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成为一方投资置业的热土。目前,有多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其中,成立于2001年的揭阳市圣路保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独资企业,历经20余年发展,秉承着“诚实守信、品质为本、顾客至上、稳健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该公司已成为华南地区鞋业市场龙头企业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赢得海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赞誉。

  2008年,为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仁和村自筹约400万元专项资金兴建通用厂房,厂房占地16多亩,优先租给本村村民发展工业,以此为村集体增收。

  整治内河清淤,焕发水乡新颜

仁和水乡环境秀美。

仁和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走进仁和村,只见白墙红瓦,绿树成阴,村道整洁,溪水清澈,乡村风光旖旎。近年来,仁和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不断深化完善村民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乡村环境难题,常态化抓好环境秩序整治,落实好辖区保洁、水岸同治、河面清漂、垃圾转运清理等日常工作,不断提升辖区人居环境、群众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尽全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陈列弟介绍,2021年年末,仁和村利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对村里新老村道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柏油村道。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后,原来破旧的水泥路“变身”为平坦宽敞的柏油路,既美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又改善了出行条件,获得村民一致认可。同时,仁和村还积极协助配合市政部门建设西洋路,做好沿路相关征地拆迁工作。

  2023年5月,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解决辖区内河积淤问题,仁和村启动内河清淤工程项目,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诉求,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陈列弟告诉记者,仁和村内河地处渔湖内河水系水尾溪角,南接中联溪,水流细小、流速缓慢,加之河床较高,高温天气下水质变化比较严重,整条内河可谓是“一潭死水”,黑如墨汁并散发恶臭,多位村民向村委会反映该问题,迫切要求整治河道。

  为此,仁和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方设法自筹48万多元资金用于内河清淤,并迅速启动实地调研、专题研究、前期评估、招标投标、工程实施等流程。清淤工程实施期间,仁和村“两委”干部坚持现场办公,严把清淤质量关,协调解决每日施工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切实提高工程推进效率,确保工程如期完成。最终,经过紧张施工,仁和村内河清淤工程清淤量逾1万立方米,让整条溪流重现“清溪”原貌,同时该村还在溪河两岸筑石篱,安装防护栏杆,种植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有力推动了河道水质与周边环境的双重提升。

  “现在村里更干净了,环境也越变越好,我们生活得更舒心了。”谈及近年来村里人居环境的变化,仁和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此,陈列弟表示,接下来,仁和村将紧密结合村的发展实际,以基础设施完善为着力点,全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打造更好、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提“颜”增“质”,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