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君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能培养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可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一、从“一篇”到“一本”
如何利用节选改编名著的课文,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呢?《猴王出世》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语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引导学生品读对仗工整的语句,感受语言的节奏感,体会作者仅用几个简短语句就写出了石猴顽皮可爱的特点。像这样的描写书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还想知道《西游记》里面的哪些故事?哪些人物?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又如学完《祖父的园子》,我建议学生完整阅读《呼兰河传》。在课堂上,我先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呈现事先查阅并准备好的背景资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东北的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文中的“我”已经长大,成了一个流亡关内的知识青年。国破家不在,园子荒了,祖父死了。写这篇小说时作者又重病缠身,客居香港,童年的快乐与自由只能在回忆中浮现。小说出版的第二年,作者就在贫病交加中孤独地死去,年仅31岁。随后我再进行点拨:作者一边写一边想,那些小时候跟在祖父后面玩闹的一幅幅画面接二连三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中。那些画面唤醒了她心底的感受,很多很多的话就自然而然地从笔端流泻出来,成了《呼兰河传》。透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从“导读”到“交流”
(一)用猜读来吸引学生。如高尔基的《童年》,我引导学生根据书名、封面、封底、插图和目录,对书的内容进行大胆预测,然后再顺势引导:“高尔基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在哪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就有过一些了解了?(《穷人》)结合你的了解,你来猜猜作者的童年会是怎样的?”给予时间让学生自由预测、猜想。经过这样的一番猜想,学生的阅读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
(二)用书中精彩片段吸引学生。《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情节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胆战心惊。在猜读的基础上,我配乐朗读了几个片段,如:“我虽然获救了,但是又陷入了绝境。我身上除了一把小刀、一个烟斗和一小匣烟叶,就别无他物;我浑身湿透,没有衣服可以更换;我又饥又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充饥解渴;我看不到任何出路,除了饿死,就是被野兽吃掉……”读到精彩处,戛然而止,让他们欲罢不能,把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了。
(三)用连环画或影视片段吸引学生。如,在阅读《西游记》一书时,我首先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三打白骨精》,再出示连环画;在推荐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则是播放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激起学生情感,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四)交流,分享阅读收获。整本书的阅读交流课,一般在阅读完成后进行,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分享交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给予指导,又要启迪学生反思总结。如,交流课上,让学生交流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或分享书中精彩片段等,以此检测他们概括语言的技能和朗读能力。阅读的过程,我们需要创新各种形式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跟踪和激励,使阅读成为一次酣畅淋漓的“旅行”。如:“阅读接力”——学生每天完成不少于15分钟的阅读就可以涂上闪亮的星星,坚持21天成为一个好习惯:“分享交流”——每天上课前五分钟,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分享交流收获、感受或书中精彩片段:“成果展示”——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及时制作“阅读记录卡”或“思维导图”等拿到班里展示:“阅读之星”—— 一周内每天都能坚持课外阅读的孩子,都可以获得“班级阅读之星”的奖励。
总之,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应拘泥形式,让孩子们“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