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美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1.91千米,就来到渔湖街道长美村境内。2023年冬,记者一行走进长美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54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渔湖境内的第11村。
长美村俗称潮尾袁,宋元时称阳潮里,位于渔湖街道西南部,东至福田村,东南、南接榕江南河,与汕头市金灶镇旗头村、华岗村、仙阳村潮阳区隔江相望,西南、西与仙桥街道下六村共拥南河航道,西北临榕东街道祠堂村,北与阳美村毗邻,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总人口4400多人,为袁姓村庄,是潮汕、香港、台湾等10多万袁姓人口的发祥地。
□记者 潘彬彬
900年古村,根脉绵延
长美村是潮汕袁姓的祖居地,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据《揭阳县志》《渔湖镇志》记载,长美古称阳潮里,袁氏未占籍之前,已经有他姓活动,今有地名遗存,如苏网旧址和詹头乡旧址。
长美村始祖袁琛,原籍浙江省衢州府龙游县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进士,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据记载,北宋元丰六年(1083),“宋神宗至尚书省,召六曹长贰以下,询问职事”,袁琛因与妻舅吕公著(当时的宰相)反对王安石行青苗法,被贬潮州刺史,居住于海阳县云步(今属潮州市潮安区)。
北宋崇宁四年(1105),朝廷拘捕元祐党人(元祐年间,宋徽宗把对王安石《新法》不满的大臣列为“元祐奸党”,有司马光、吕公著、苏轼等309人),封府宅,毁石碑,袁家父子兄弟多人被囚禁。后来,袁琛获赦,被再召回京,但他考虑自己年事已高,不再回朝复职,随后其子袁熙迁居渔湖化龙桥(今之渔湖桥)之北创袁厝寨,至七世祖袁敦、袁贤时,从袁厝寨迁创阳潮里。
阳潮里地处平原,榕江南河环绕,如天然的“玉带”环绕村居,环境优美,故名“长美”,也寓意着永长嘉美、水长流美。
榕荫水寨,风水古村

长美村鸟瞰。郑楚藩 摄
长美村地理位置独特,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榕江南河三面环抱,绕境东去,使村落形成一个倒“凸”字形的小半岛,是潮汕地区的风水名村,旧时人们认为该村面堂三重水环抱有情,左涵元塔为文笔,右紫陌山为笔架,南山为案,黄岐山为龙脉,形成一个“趴地虎”的风水格局。
长美村村内溪港交织,村庄枕水而居,鳞次栉比的传统建筑簇拥在内河水系之中,榕荫下,寨门、屋舍、更楼、寨墙、踏渡和渔舟疏密有致,环村皆绿,渔歌唱晚,构成独具特色的潮汕水寨景观。
据统计,长美村传统建筑群占地面积10.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古村格局以南北走向的“川”字型村巷和“品”字型埕场为骨架,环寨一周筑防御寨墙,按“三垣列宿”布置8个寨门,形成一个长方型格局。村巷两侧和埕场前后分布60多座分体式及复合式相结合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元、明、清时期潮汕传统式大趴狮、四点金、三厅亘、驷马拖车、五间过、孩儿坐轿、麻雀跃、官厅起等。
现代新村的规划建设,仍保留潮汕传统民居的风貌,街巷形成“井”字结构“竹杆巷”格局,与古村落保持风格的协调统一,有大片的埕场、绿化和池塘,仍保留传统的屋脊、墙头、瓦顶,前座层高不超过后座,火巷统一规格。登高俯瞰,长美新村与古村落及福田村民居连为一体,形成占地面积39.3万平方米的巨型潮汕村落。
耕读传家,人文荟萃

长美水乡。阿 龙 摄
长美村水系发达,是揭阳有名的水乡之一,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长美古村以水兴村,以水得利,风生水起,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渔湖的农业大村和农产品集散中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长美村历史上不但盛产水稻,捕捞业、水产养殖业也颇为兴盛,此外,村民还从事抽纱、刺绣、毛织、草编、涂果印模的制作等,所生产的刺绣、抽纱、毛织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形成了以粮食业、种植业、水产业、工艺业为基本行业的经济结构,在农耕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达的经济支撑起兴盛的文化,农耕的富足也支撑起了长美村对教育的重视,历代以来,长美人秉承“读书为重,次则农桑,勤俭持家”的祖训,通过耕读传家,科举入仕,培养了一批批贤士能人,人文荟萃。
据史载,自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袁琛在潮汕创祖以来,袁氏后代登进士的有11名、举人23名、监生35名、贡生30名、廪生1名、庠生57名;自宋庆历至清光绪间正二品及以下职官59名。由于长美袁氏二世祖袁熙是揭阳县第一位进士,加之历代科甲鼎盛,登进士者众,长美也被誉为“榕江之滨进士村”。村内现存的10处书斋、私塾和几处刻有“太学生”“岁进士”的石碑,以及族谱和家庙牌匾上的记载,正是长美基础教育成熟的现实写照,而村里现存的众多旗杆夹也充分证明了因教育而入仕对长美袁氏的影响。
古物众多,古韵悠长

袁氏家庙。郑楚藩 摄
长美村是具有强烈潮汕特色的乡村聚落,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现存的地上历史文化实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元代、明代特别是清代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潮汕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近年来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广东名村等。
步入长美村,仿佛走进都市丛林中的一处古韵之地,村中至今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众多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楹联和古牌匾,让人顿感古意盎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据统计,长美村查明并登记在册的民居建筑共计家庙1座、公祠4座、庭院式民居建筑39座、书斋(私塾)10座、碉楼3座、庙宇6座、桥梁6座、踏渡17个、渡口2处、渡亭2座、水闸2座,现存寨墙垣长975米、现存寨门5个、现存更楼1座、龙船厝2座。
该村最有名的建筑物当属袁氏家庙,是潮汕地区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前期建筑物,始建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重修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为三进三开门五开间的建筑,极富元代祠堂建筑特色,其规模之大,极为罕见,在当地历来有“潮尾祠堂港尾宫”之说,家庙中还有一块“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写的匾额。2007年12月,袁氏家庙被评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美村内还有宋、明、清匾额楹联8块、近现代复制匾额楹联58块,旗杆夹(柱)6套、石鼓2对、明清碑石5条,废弃石础、石磉、石礅、石磴、石柱181块,石臼39座、石磨35座、石槽盆12个,龙船2条、龙头2个。此外,还有众多散落民间的文化藏品,如乾隆帝赐袁鍊的玉杯、袁黉官服、袁镇砚台等。
村内古树名木繁盛,其中有榕树30多棵,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榕11棵,树龄最长的600多年枝繁叶茂,主干粗壮,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还有其他较古老的凤凰木5棵、橡树3棵,均见证了长美古村落变迁的历史,也承载着居民浓浓的乡愁情思。
建制沿革,曾为乡址

长美村委会。郑楚藩 摄
袁氏落居之前,长美村的名字为阳潮里,袁氏落居后定名为长美村,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至乾隆编修《揭阳县志》时,所列渔湖都67村,长美名列其中,与铺子和河上排在一起,渔湖都图也有标注村名。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长美划为渔江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长美和附近的福田、富远、河上、仙阳5个村子合置为长美乡,乡政权驻长美村,辖5甲(5村设为5甲)。这是长美首次设为区下建制乡(类似于今行政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长美乡裁撤,长美村隶属渔中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长美与周围的仙阳、福田、富远和河上共5个自然村合置为阳美村(辖域与民国时期长美乡5甲相同),村名在两个最大村落长美、仙阳中各取一名,命名为阳美村,村政府(其时称谓)驻福田村。1952年改称阳美小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阳美与新联、中联、渔江共4个小乡并为渔江中乡,长美为渔江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长美改隶梅联大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长美重新与仙阳、福田、富远和河上合置为阳美高级农业社,农业社仍驻福田。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长美属阳美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长美属阳美大队。
1970年,渔湖公社将15个大队改置为25个大队,从阳美大队析出长美、福田两村,合置为长美大队,大队部驻长美村,这是长美第二次建制为行政村(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长美大队改称长美乡。之后,长美历经乡、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渔湖镇从长美村析出福田村,将其升格为行政村。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长美村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渔湖镇。2022年4月,长美村随同渔湖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扮靓村居,提颜增质

长美桥。阿 龙 摄
碧水潺潺,绿树婆娑,人在村中,村在林内,特色潮汕民居连片林立,精心制作的墙绘让人眼前一亮,村民或是悠闲散步,或是整理自己房前屋后的环境,享受着平静幸福的生活……漫步长美村,入目皆是风景,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画境。
近年来,长美村坚持以水乡古村为本,立足做好“水”字文章,致力于打造具有深厚潮汕文化底蕴的人文水乡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丽水乡,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长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宏亮告诉记者,近年来,长美村全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村内淤塞河道和池塘进行全面整治,修筑石篱护栏,并对原有几座桥梁进行改造升级,配套绿化、路灯、休闲凉亭;改造提升长美村党群服务中心,完成文化公园、文化长廊、龙舟广场、雨污分流、校前路、校旁路等建设工作;拆除主次干道、巷道、老市场等“两违”建筑和违规广告牌,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优化乡村整体面貌。同时,该村还着力建立健全保洁长效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更好凝聚干群合力,全面打造天蓝、地绿、水净、人文明的美丽宜居家园。
得益于独特格局风貌和深厚文化底蕴,在全村干群齐心协力建设下,长美村既提了“颜值”又增了“气质”,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环境越来越美,不仅让长美村民居住得更加舒心,也让该村成为周边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许多书画家、摄影爱好者也纷纷前来写生、拍照,在梦里水乡寻找最美风景。近年来,长美村还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等称号。
文旅赋能,丰富业态

长美文化广场。郑楚藩 摄
长美村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文物价值极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乡愁气息浓厚,如何能在守住古村生活传统与文脉的同时,将这里的市场活力重新调动起来?这一直是摆在长美两委干部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长美村经过多次深度调研,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勇于改革创新,积极破解难题,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通过深入挖掘古村落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我们大胆创新,探索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致力于打造能观光、能体验、保住传统又融合现代生活美学的文旅综合体,重新激活古村的活力。”袁宏亮介绍,近年来,长美村着力于文旅美丽古村落的建设,充分利用古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子曰素时、阳潮里生态园、暮野、私亨厨等多家饮食、文创业态,并将一批古屋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古屋古宅的外在形态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修缮提升,实现美丽蝶变,成为该村的文旅新地标。
袁宏亮告诉记者,目前长美村也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推行古屋微改造工程,希望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青年艺术家涌向长美,让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从沉睡中醒来,也让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扎堆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怀揣着浓墨重彩的历史,长美村正在走向一个五彩缤纷的未来。袁宏亮表示,接下来,长美村将继续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做好古村落的保护、活化、利用,依托长美村自身地理、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长美文旅特色小镇,为广大游客提供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游玩体验,让古村古韵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