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娜
作文的本质在于思维,它是写作过程中的主导元素,决定着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可在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的结构化思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理清思路,获得写作技能的提升,提高作文质量。
一、利用思维导图,选择作文的创作素材
部分学生在选择作文题材方面存在困难。即便能具体选择题目,也常陷入对写作内容无从着手、难以展开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协助学生构建写作框架,找到切入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运用思维导图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理解作文主题与核心内容,从而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轻松流畅地展开写作。
二、培养发散性思维,让作文更加典型鲜活
作文是一种思维过程与结果。思维导图作为有效的思维模式,能反映作文这一特定思维过程。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以中心主题词为基础,通过大量插入形象丰富的图片、符号,使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感,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这种图形化的思维导图能够在强调中心主题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符号进行联想,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通过无限延伸的图表,学生可以更灵活地进行关联思考,达到思维水平的提高。其次,在写作的效果方面,思维导图不仅是一个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工具,更是引导发散思维,拓宽写作构思视角的有力辅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为他们塑造了独具个性的作文风格,达到了作文立意的独创性。
三、训练结构化思维,让作文更加有章可循
训练学生结构化思维,需要在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由点到面的层层拓展。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的分布图,是一个从一个中心点逐渐扩散、相互联系的结构图,这为学生培养结构化思维提供了有益参考。
首先,要以写作的中心主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思考。作文的主题确定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主题的核心要素。这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为后续的思维展开提供基础。其次,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建立有序的写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中心主题出发,逐层建立与主题相关的子主题或关键词,形成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思维导图。最后,强调删除多余分枝,突出重点。在导图完成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每个分支的重要性,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使得思维导图更加简洁有序。这种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剖析问题、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写作提供了清晰的逻辑结构。
四、巩固主体性地位,促进写“真”作文
作文是学生思维、心理以及情感的体现,而思维导图恰好给予人的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利用这些特性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使大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同一个问题,学生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愿望构思具有“独创性”的作文。
以习作《我的理想》教学为例,首先,确定写作主题。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需要明确习作的主题,主题的明确性有助于学生在思维导图中集中精力,突出核心内容。其次,提出引导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在思维导图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接着,构建层次分明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使其层次分明,有条理。最后,进行思维导图的展示与分享。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可以邀请他们进行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向同学介绍他们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深层次思考。通过同学间的互动,可以促使更多的灵感和见解的涌现。
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巧用思维导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训练结构化思维以及巩固主体性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写作中展现更多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