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琼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海洋污染……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环境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接触环境、认识环境的同时并学会保护环境。《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绿色教育,应当以语文先行。小学语文是一块适合播种“环保意识”种子的沃土,充分利用这块土地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将环保教育植入到语文课堂中,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明确目标,培养绿色行为习惯
环境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环保教育是专题性教育,其着眼点应放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上。为了让小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需要向他们普及环保知识,向他们传授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班会课、科学课,教育学生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比如一“纸”多用,爱护花草,节约水电,不乱丢乱涂,不乱写乱画,不制造噪音,建立“垃圾”回收站等。同时,我以课本上的内容为基础,利用学校里和周边现有的环境教育资源,以直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意识的渗透,促使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的形成。
二、创设情境,唤醒绿色行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不仅是教师“引”学生“悟”的过程,更是学生走进自然、情系自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在渗透环保教育过程中,应适时、适地创设饱含激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保教育内容由书本走进生活,从抽象变为具体,化无声思考为有声承诺,将心灵的感悟升华到行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从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有关地球在宇宙中样子的图片以及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被人类破坏的资料。课堂上向学生呈现有关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水土大量流失,森林资源枯竭,耕地面积锐减,白色生活垃圾堆积成山……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画面以及数据,加上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环境,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学习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的知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深入实践,提高绿色行动才能
环保意识的逐渐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的有关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提升他们的环保才能。如:在上习作课,让学生学写倡议书时,让他们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如何号召同学们节约用水;课余还让学生统计自己家里每月的用水量和水费,并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画出如何进行一水多用,例如用淘米水浇花等,在全班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列中来。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走出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学生投身到各种环保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活动能力。让学生通过行动感受环保教育的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孩子们带动家长们一起投入到环保活动中来。
“陶其心必然陶其行”。当语文教学从培养绿色行为习惯、唤醒绿色行动意识、提高绿色行动才能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空间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觉,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播下的“种子”也将会绿遍祖国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