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健新 通讯员 黄实贤
去年9月,位于惠来县靖海镇东光村东大街的在乐元公祠,被惠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历经近500年沧桑岁月,为抗击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为保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江纵队主要领导人古大存做出贡献的古老建筑群,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终于成为文物保护对象。
明洪武三年三月(1370),靖海元氏始祖元朝跟随明朝廖永忠将军挥师南下进驻靖海千户所守护南疆,战时为军为将,和平时期为民为吏,开始在南海之滨这块热土上创祖衍育。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拨款修建靖海所城时,亦军亦民的元朝已经在靖海扎地生根,衍育了众多儿孙。至明万历二年(1574),靖海元氏第11世祖在乐公,天资聪慧,经营有方,家资积累丰厚,又乐于公益,威望颇高,成为靖海所城贤达志士。在所城官员及当地乡绅的鼎力支持下,在乐公联合靖海元氏族亲开始修建在乐元公祠。在乐元公祠包括“在乐元公祠”“元氏祖祠”“在乐公之轩”“靖海元氏望海楼”,为一个整体古建筑群。
据靖海元氏第二十一代孙、靖海元氏理事会名誉会长元明佳介绍,乐元公祠修成竣工之后,既是靖海元氏族人平时祭祖、族亲聚会议事之所,更是抗击倭寇的重要活动场所。明万历期间,日本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略更加猖狂,靖海等地抗击倭寇的任务更加繁重。战时,靖海元氏毕全族之力参与抗倭,男丁上前线兵刃杀敌,女子幼儿则留守公祠之内,救治伤员,为前线官员运送米饭热菜。那时候,靖海老百姓都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所城被倭寇攻破,所有老百姓将被屠杀,只有同仇敌忾,保护所城,才能保住生命财产!在乐公不仅动员元氏族人参与抗倭大业,还捐资捐物,为抗倭官兵提供后勤保障,深得朝廷及所城官员赞赏。因抗倭有功,在乐公在所城及周边地区社会威望日盛。
一座祠堂,不仅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寄托,更是一个族群文化信仰传承的纽带。靖海元氏子孙世世代代不断传承与弘扬先祖的美德,坚持正义与真理。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主要负责人古大存等秘密转移至靖海镇,隐藏于在乐元公祠内进行革命活动。元明佳介绍,古大存等革命前辈之所以选择在乐元公祠作为革命据点,主要原因有四:靖海镇地处潮阳、普宁、惠来边界地带,战略转移回旋余地宽阔;靖海面临南海,拥有靖海港和资深港2个港口,出海方便,容易摆脱国民党特务的搜捕围剿;当时靖海元氏族长思想进步,同情支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在乐元公祠建筑群宏伟壮观,内部建筑物之间不仅互相联通,还有秘密的暗门巷道,危急关头可以及时转移逃生。
秘密的暗门巷道?元明佳见我们疑惑,带我们参观在乐元公祠。进入三山大门,走过门厅、天井、拜亭、左右连廊,来到公祠后厅,只见后厅墙上左右两边各悬挂着2个镜框,镜框内为中国画,元明佳把右边的镜框轻轻挪开,镜框后原来是一个小门,通过小门拾级而上,经过一个高约6米的台阶,可以直通公祠后面的“在乐公之轩”,“在乐公之轩”左右为厢房,中间为客厅,厢房、客厅前为天井。“左厢房是古大存晚上睡觉的房间,里面仅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均是古大存同志使用过的革命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右厢房是其他地下党成员休息的房间,”元明佳对笔者说,“古大存同志的2位卫兵相互轮岗,在后面的靖海元氏望海楼上站岗放哨。”离开“在乐公之轩”,再次拾阶而上数十米,来到“靖海元氏望海楼”,站在楼顶向四周望去,千里岗峦、万里波涛尽收眼底。原来,在乐元公祠建筑群是依山而建,所在山头为靖海城区最高峰,数百年前在乐公修建公祠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抗击倭寇建设一个瞭望岗哨,当倭寇入侵时,可以为当地官兵提供情报,数百年之后,想不到在乐公的这个夙愿为古大存等共产党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革命场所。据介绍,当时大批国民党部队刚在数公里外进入靖海镇时,就被在望海楼上站岗放哨的卫兵发现,当时古大存等领导人正在公祠后厅与潮普惠等地的地下党人秘密开会,研究部署革命任务,接到卫兵报告后,古大存意识到公祠大门前是靖海城区大街,肯定被国民党特务监视,从大门撤离风险太大,他当机立断带领众多同志通过暗门进入“在乐公之轩”,然后通过望海楼,翻越过草木茂盛的山岗,成功转移。当国民党部队包围整个公祠并进行搜查时,一无所获,气急败坏的特务们放火烧毁整个公祠,幸好元氏族人及周边群众在特务走后全力扑灭大火,公祠虽然没有完全被烧毁,却也伤痕累累,残破不堪。1950年,汕头地区委员吴健民(后任珠海市委书记)受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古大存的委托,专程到靖海参观在乐元公祠并看望慰问元氏族人,充分肯定了元氏族人对革命事业的贡献,要求当地政府重视、帮助在乐元公祠的保护与修缮工作。
近几年来,在元明佳等靖海元氏理事会贤达的召集主持下,靖海元氏族人对在乐元公祠建筑群再次进行修缮,修新如旧,使公祠重放光彩。惠来县、靖海镇政府及当地旅游文化部门近期规划靖海古城旅游线路,在乐元公祠成为该旅游线路的一个重要景点,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潮汕古建筑群,其传奇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游客传颂、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