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丝编织画又称篾织,是用事先染了色的细如丝线的竹丝编织出来的画作。宋末元初,竹丝编织画自四川传入揭阳西门外(今月城、霖磐)一带。据清代《潮州府志》记载:“揭阳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20世纪初,揭阳竹丝编织画以纤巧精细著称,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成为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省独有的工艺品种,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竹编画《梅兰竹菊》陈大绫 作
特色
削竹成丝编织名家名作
竹丝编织画需严选柔韧性好含水量低的竹子作为原材料,经处理过细如发丝、柔韧如纸的竹丝才能用来编织入画。竹丝编织画主要通过编织、包缠、针串、盘结等多种技法,编织出各种纹样,结合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等手法,使编织的平面上形成凹凸、虚实的艺术效果,宛若浮雕。
20世纪初,月城的竹编艺人林仲仁父子尝试创作竹编书画作品,其父擅织篾扇,衬以图像诗文。林仲仁幼读私塾,喜诗文书法,竹编技艺青出于蓝,篾编种类多样、工艺精巧,作品以编织篆书、楷书以及一些简单纹样为主。
陈大绫传承林仲仁竹编技艺,在其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编织题材更为广泛。他以名家名画为蓝本,根据竹丝编织的特点精心构图,以经纬交错、疏密对比、穿插掩压、粗细衬托等方法编织,其竹丝编织画作品不论画作、书法几乎与原稿样分毫无差,既保留了名家名作的形意,又具有竹丝编织画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竹编画《兰香》陈大绫 作
传承
从艺者少,但精品频现
由于竹丝编织画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巧,要求编织者对书画艺术气韵、形意的理解能力及精湛的编织技艺二者缺一不可。技艺难学,加之市场需求量不大,从艺者寥若晨星。目前,揭阳地区只有霖磐的夏荣居及其子女传承这一工艺。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夏荣居自幼喜爱竹编,无师自通学会编竹屏风,小时见乡人佩戴邻村陈大绫编织的草帽,赞叹不已,遂拜陈大绫为师。夏荣居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黑白两织全”的编织法,这种技法能够呈现出双面画作的效果,其作品黑白分明、对比强烈,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夏荣居的作品艺术精湛,内容多以人物、花卉、雄鹰和山水风景等为题材,代表作品有《八仙过海》《梅兰竹菊》《四才女》《郑板桥书法》《竹石图》等。
为了竹丝编织画不致失传,夏荣居言传身教,其儿女耳濡目染,刻苦学习,终有所成。虽然,竹丝编织画从艺者人数较少,但却精品频现,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展览的金、银、铜奖多项荣誉。2013年,竹编(揭东竹丝编织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荣居也成为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竹编画《兰花》夏荣居 作
整理:徐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