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娜
小学生怕写作文,对作文缺乏兴趣和信心,很多采取抄袭范文、生搬硬套的做法,结果导致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从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让他们不再害怕写作文并逐渐爱上作文。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作文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情导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可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积极鼓励,启发引导。鼓励,实际上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哪怕学习成绩、写作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都会旁注上鼓励的批语,又把那些评为“优”等次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使学生在掌声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写作的动力就更大了。我曾为一篇题为《感动》的学生作文附上评语:文章写得很好,能从身边的小事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得真实、具体,富有感染力,是一篇佳作。之后,还让他上台朗读。经过鼓励,这名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鼓励、表扬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
(二)利用课文,激发兴趣。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感情真挚,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教师不妨从这一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当学生对老麻雀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我适时提出:“你们同作者一样敬佩老麻雀吗?你是否也看过这样的动物呢?请谈一谈。”这样趁热打铁,学生都跃跃欲试,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写出的文章水平都得到提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课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写作热情。孩子大都喜欢新鲜的、有趣味的活动。教师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编故事”“讲故事”“围绕主题举行讨论会”“玩游戏,谈(写)体会”等活动,让学生谈谈、写写,写作热情自然比较浓,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有真情实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光有写作的兴趣还是不够的,有些学生平时滔滔不绝,表达自如流畅,但拿起笔却无从下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当前,有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低,思维逻辑不清,语感不强,语病较多。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多创造情境让学生开口,发现有语病及时帮助纠正;其次,“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改并大胆与同学互读互评互改,提高作文质量;最后,引导学生学会理清阅读的思路,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思维、语言能力提高了,学生自然也就不会再害怕写作文。
三、积极搜集写作素材,写作时才“有米下锅”
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能力,还需要典型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要让学生的作文“有血有肉”,就必须引导他们养成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由于小学生阅历较少,因此,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搜集素材、积累材料,可有效解决学生“下笔难”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发掘题材。写作来源于生活,平时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特别是要注意学校、家庭、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每天利用课前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说所见所闻,引导学生注重题材积累。
(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材料。勤于阅读,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还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好词佳句、精彩文段摘录下来并运用到写作中,使文章更优美。让学生养成点滴积累的好习惯,其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想方设法使他们有兴趣要写,有能力会写,有材料可写,这样才能从实际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