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味道历久弥香,有一种特产常食常鲜,它就是我的家乡如皋的土特产——萝卜。
萝卜是一种大众化的食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而如皋的萝卜凭着皮薄、肉嫩、汁多、味甘和木质素少、嚼而无渣的绝妙口感,早已蜚声海内外。
处暑萝卜白露菜。儿时,每到早秋,母亲总会在院子里整理出两畦菜地,撒上萝卜种子。不到一周左右,萝卜秧就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母亲适时地除草施肥,萝卜秧很快就有中指那么长,密匝匝的。眼瞅着太密了,母亲会挑小棵子摘掉。剩下的萝卜营养充足了,便一个劲儿地疯长,到了初冬,一个个都在土里膨大了肚皮,有的甚至拱出地面,露出半截肥嘟嘟的身子,甚是可爱。我们下午放学回家饥肠辘辘时,母亲就从菜园子拔几颗萝卜,打来一吊桶井水洗净,削了皮。我们接过萝卜,“嘎嘣”一口咬下去,水汪汪、甜蜜蜜、脆蹦蹦的,甘之如饴。从地里挖出来的萝卜,各具风姿,有的身材修长,仿佛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胖乎乎,好似婴儿的圆脸;有的体态丰盈,犹如健壮的少年。母亲经常煮萝卜饭、熬萝卜粥,香喷喷的萝卜饭,甜津津的萝卜粥,生津开胃、清火败毒、止咳化痰,绝对是上乘的养生佳品。
如皋是著名的长寿养生福地。家乡人之所以能长寿,如皋的萝卜功不可没。在我的老家,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生吃萝卜当水果,“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如皋萝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2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萝卜中淀粉酶和芥辣油能促进胃肠消化,增进食欲。如皋民间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之说。确实,我们小时候如有个头疼脑热,母亲从不送我们去看医生,而是用萝卜加冰糖熬上半小时,将汁水连同煮化的萝卜一起喝下去,躺在床上睡一会儿就全好了,真是药到病除啊。
为什么如皋的萝卜又甜又脆且独具健体强身之功效?难道是老天爷与如皋私交笃厚,对如皋萝卜格外青睐?非也。这主要得益于如皋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据清《如皋县志》记载:“萝卜,一名莱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秋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少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如皋地区地处亚热带,降雨充沛,秋冬不冷不热,水肥条件较好,且多为沙性土壤,很适宜萝卜生长,如皋土壤中硒有抗衰老、防癌变的作用;锌能维持细胞膜稳定性,提高免疫功能;硼影响人体钙、维生素D、氨基酸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代谢。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组合正好适合人体所需。家乡人宁可无食苹果柑橘,也不可缺萝卜,正所谓“早吃萝卜晚喝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如皋萝卜栽培历史可上溯千余年,相传在唐太和年间(827 ~ 836),如皋定慧寺僧侣早有种植,曾用自种的萝卜雕刻成莲花、佛手、宝塔、灯笼等作为供品,并馈赠施主。后逐渐流传民间,广为种植。历经数百年精心栽培和选育,如皋所产萝卜品位明显优于外地所产,如形似鸭蛋的“鸭蛋头”,茎盘细儿似颈的“捏颈儿”,百日可收的“百日子”等。它们以嫩、脆、甜享誉四方,“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如皋的萝卜皮”。相传清雍正年间,有三个山东侉子运了一船山东莱阳梨到如皋贩卖,船到如皋刚靠岸,他们就上街看行情。只见岸上卖白萝卜的不少,卖梨的却没有。他们想,这玩意儿有啥吃头,哪有他们雪梨好,他们明儿可以卖独市了。谁知梨只卖了一半便卖不下去了,他们只得自认晦气,把剩下的烂梨倒下河,买了半船萝卜带走。他们的船行到紫金山城外,三人的盘缠用光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就坐在船头上大啃萝卜,正好有艘官船泊在他们船旁。坐在船上的大官人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就差人买来几个萝卜品尝。大官人吃完之后,大为赞赏,连声说:“这萝卜好吃,洁白脆嫩,滋味甜润,汁水又多,甚是可口。”人们听说后纷纷争相前来购买,三个侉子不一会儿就把船上的萝卜卖光了。他们算算账,雪梨上蚀的本钱差不多捞回来了。贩萝卜比贩雪梨还有利,“如皋萝卜赛雪梨”从此也就传开了。
吴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