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以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教学为例,谈谈对单元学习目标导向下任务设计的理解。
一、确定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TUK学习目标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TUK学习目标是以知识为载体,指向对学科本质、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指向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自主迁移,它关注生命的成长,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单元学习目标包括迁移目标(T目标)、理解意义目标(U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K目标)。
1.研读课程标准。通过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到,分类的过程是刻画图形共性与差异的过程,对图形性质的讨论不仅是认识图形性质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推理意识的过程。
2.分析单元内容。《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蕴含着丰富的推理内容,分类活动蕴含着归纳推理;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容,既包含合情推理,也渗透非形式化演绎推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等内容蕴含着演绎推理。
3.学情分析。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前,需对学生先期的学习经验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本单元通过前测对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评估。通过前测,15%的学生不能画出平角,不知道平角的度数;有35%的学生能正确指认复杂三角形中的内角;有52%的学生能通过测量的方式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从前测结果看出,学生不具备“类”的思想,教师对学生推理意识的培养认识不足。
4.确定单元TUK学习目标。通过课标研读、单元内容及学情分析,确定本单元TUK学习目标:T目标:面对新的问题,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建立不同的分类标准并能在分类的过程中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学会通过操作、推理解释等方式,寻求证据,验证猜想是否为真,并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及质疑。
U目标:能利用图形的边、角等要素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经历图形性质的猜想和验证的过程,认识到寻找图形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图形性质的猜想;认识到通过操作能直观地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推理分析能使结论更具严密性,更有说服力。认识到“类”的思想能使得到的结论更严密。
K目标:通过分类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利用这些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设计基于单元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序列
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后,需要设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与知识本质相关、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积极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任务序列,帮助学习目标的达成。根据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以下学习任务序列:1.根据学具进行分类,说说分类标准是什么?
2.根据分类的结果,是否有不合理的情况?说说你的理由。
3.观察比较,同一类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你认为分类的关键是什么?
5.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说理由。
6.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学具袋的材料进行验证。
7.上面得到的结论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成立吗?为什么?
8.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猜想三角形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9.利用学具袋的材料进行操作,并思考: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能围成的呢?
10.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以上结论的?
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具体知识内容为载体,在单元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迁移,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