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厝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4.71千米,到达望江北路仙彭路口,沿仙彭路北行2.48千米,转进贤门大道东行570米,转西洋路北行850米,转东南村道西北行844米,就来到榕东街道南厝村境内。2024年新春,记者一行走进南厝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2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0村。
南厝村位于榕东街道中北部,东邻旧寨村、东南村,南接凤鸣社区榕东新城小区,西临北河,与东升街道莲花社区隔河相望,北与凤鸣社区汇金新城小区相邻。村域总面积约0.57平方千米,人口2800多人,为陈姓、王姓村庄。
□记者 池 妍
创村至今六百年
南厝村旧称古厝洋,始建于元末明初。据《渔湖都见闻录》记载:南厝陈氏先人是河南固始光州人,先祖汤征公北宋时立籍潮阳县直浦都柳冈乡(今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柳岗村)。至元末明初,陈振东迁居揭阳渔湖溪南。陈振东生四子:长子陈知书分居西寨村;次子陈学仕分居东寨村;三子陈奇峰分居顶乡村;四子陈鑑湖分居南厝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鑑湖携眷迁居于古厝洋,开基创业,赖以休养生息,蕃衍成族,为南厝村之祖。
南厝旧时为多姓聚落,位于南厝西北方有黄厝宅遗址,说明还有黄姓在此居住,但具体朝代已无从考证。李姓是南厝的第三姓氏,在农耕时代,李姓夹居在陈姓和王姓之间,但耕地却分布在居住区的外围。李姓生存空间不足,且人口数量低,后来迁走了,所以南厝现在仅存陈和王两个姓氏。
现在的南厝老寨区分为寨内围、五间过围、宫前围、横沟下围、王厝围。村公寓后围,渡口北片围为新住宅区,还有正在开发中的渡口南片围、草田围、石世桥围等。
王氏聚居地称为王厝围,因位于古厝洋北侧,历史上也称为向北王厝、古厝洋王。
王氏迁来古厝洋聚居时间稍后于陈氏。其先祖为潭前王(今属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始祖王槐庭的14世孙。王槐庭于明初迁居潭前王,第13世孙王子荫迁至渔湖都乌石落居,其第三子王恂惠后迁至乌石西边的古厝洋定居。今南厝王姓有人口600多人。
崇文重教代代传

南厝陈氏家庙。

南厝王氏宗祠。
南厝传统民居现存1座,村整个老寨围,以陈氏家庙为中轴,左右各有二座三连的麻雀躍及抛西,二排火巷、后巷,建于明初至明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为大门、天井、一厅二房连过水,现保存良好,仍有人居住。
“村中现存宗祠3座,分别是陈氏家庙、崇园公祠、王氏祖祠。其中陈氏家庙规模最大,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堂号‘有耀堂’。牌匾奉旨受职翰林院编修‘陈树勳’,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十六世祖陈树勳高中进士,选授翰林院编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宗祠就开始作为南厝小学校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并入福明学校,现在,陈氏家庙仍作宗祠使用。”南厝村老人理事会秘书长陈文荣告诉记者,先祖一贯重视教育,所以族中人才辈出,热心民生,慷慨解囊。据介绍,从1990年到2003年间,几座宗祠先后经过修建,在乡贤村民的凝心聚力下完成了修缮并重新开放。陈氏族人不遗余力营建祠堂、古庙,修缮族谱,正是对宗族明贤的弘扬,也是对人才培养和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
数百年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成为南厝村一直奉行的家风家德,涌现了许多文人志士。在祖辈的影响下,“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好家风仍在今天的南厝村传承,乡贤们也大力支持,举办各种活动激励学子们勤读好学。自20世纪70年代起,南厝村就开始表彰本村优秀学子,至今已沿袭50多年。
敦亲睦族聚血脉

南厝村大坟公。
在南厝村横沟下围西面,有一处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大坟公。据村中老一辈介绍,这里是南厝村始祖鑑湖公安寝的地方,也是村里最大的一座坟地。大坟面积一亩多地,地势呈前低后高,坐东向西。前方面向临江南路,左、右、后边有防护堤,坟内绿草如茵,坟墓左侧是伯爷坟、右侧是秀才坟,呈公抱孙状。
自古至今,每年清明节前3天,是南厝村子孙缅怀、祭拜始祖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安排好供品祭拜。这是几百年来的习俗,也是乡亲们团结、友好、和睦、文明、有礼的象征。凡要外出读书、当兵、经商、工作、出国到远方的子孙,出门前都要到大坟祭拜老祖宗,在远方回乡的子孙,也都备供品祭拜老祖宗,念念不忘祖宗恩德。
有关这个伯爷坟也有一段历史。据说在明朝期间,朝廷经常向各地摊派牛皮,牛皮收集后,限期派员押送牛皮进京。那时科学不发达,交通条件差,路途又遥远,牛皮送到京都时,都发霉发臭、变质,不可利用。这些押送牛皮的人,不能完成任务,都会被朝廷问斩。当时,村里恰恰分配着一人参与押送牛皮上京。任务落在陈氏兄长身上,兄长已成家、有妻、有子。弟弟未成家,与兄长生活在一起,兄友弟恭,互敬互爱,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押送牛皮的事像晴天一声惊雷,震碎了全家人的心,给全家人带来了灾害性打击。怎么办?弟弟想:“兄长这次押送牛皮上京,必死无疑,兄长死了,家庭怎么办?嫂嫂、侄儿怎么办?”想到此,他毅然向兄长提出代兄押送牛皮上京,兄长再三不肯,弟弟再三要求,并向兄长陈说其中利害关系,为使南厝一族发扬光大,财丁兴旺,事业发达,自己又单身一人,死何足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兄长只好含泪答应。
在弟弟等人押送牛皮上京的路上,兄长也一路悄悄跟随,总是放心不下,总想多看弟弟一眼。果然,弟弟等人把牛皮送到京城时,牛皮已成废物,弟弟等人都被朝廷处斩于午门外。弟弟舍生取义的举动,义薄云天,感天动地。哥哥只好含悲忍泪,把弟弟的血衣带回本村,把血衣埋葬在鑑湖公坟左前边。为了让后辈子孙纪念弟弟的义举、壮举,让弟弟也能受到子子孙孙的享祭。所以,弟弟的衣冠坟便成为现在村民朝拜的伯爷坟。
两姓小围终成村

南厝村委会。
明清时期,陈、王两姓聚居地,称为古厝洋陈厝、古厝洋王厝,即被视为古厝洋的一部分,然古厝洋没有记载于地方志上,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仅有许厝洋,并注“距县十二里”,没有古厝洋名字。许、古潮汕话音近,估计为非许姓的聚居地人故意将地名改称为古厝洋。
民国时期,陈、王两姓人口有所增加,但仍被视为小围片村,陈姓聚居地因位于古厝洋南侧,称南厝,王姓则称为向北王厝,简为王厝。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南厝、王厝划为渔梅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南厝、王厝属渔梅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南厝、王厝隶属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南厝、王厝与附近的东南、旧寨、彭沟黄、彭沟郑、高厝、彭沟林,一共8个自然村,合置为北联村,村政府(其时称谓)驻东南村。1952年,12村改建为15个小乡,北联村以两个较大聚落名字彭沟、南厝的首字改称为彭南小乡,小乡政府仍驻东南村。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彭南小乡为梅联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彭南小乡隶属梅联大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南厝、王厝隶属彭南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南厝、王厝仍属彭南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南厝、王厝属彭南大队。1972年5月,渔湖公社将彭南大队析为彭南、南厝、旧寨3个大队,南厝管辖南厝、王厝、东南和高厝4个自然村,南厝第一次建制为大队(行政村)并为大队部驻地。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南厝、旧寨、彭南大队重新合并为彭南乡,乡政府驻彭沟黄村。尔后,彭南历经村公所、村委会建制,南厝、王厝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4年5月9日,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彭南村划归榕东街道管辖。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彭南行政村,将其所辖8个自然村重新设置为5个行政村:旧寨村、彭沟林升格为行政村,彭沟林以彭林为村名;彭沟黄和彭沟郑合置为双彭行政村;东南和高厝合置为东南行政村;南厝和王厝合置为南厝行政村。
至此,南厝第二次建制为行政村。
乡村振兴正是时

南厝村鸟瞰。本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南厝村村容村貌。
南厝坐落于北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溪港交错,气候良好,雨量充沛,适合农耕。自古传统经济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甘薯等,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个别村民办起了微电机厂、鞋厂、帽厂,大多数人以打工为主,一些人到外地创业、经商等。2009年底,村投资1000万元,在村北部建起了占地面积15亩、6幢二层通用厂房,厂房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新工业区,项目建成后,大大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改善村道,实现水泥化路面,并安装路灯,植上花木,绿化美化。农田水利设施也得到巩固和加强,乡风的文明也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村“两委”干部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亲力亲为,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服务民生,村内拥有自己悠闲健身的文化活动场所,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南厝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辖区内临江南路穿境而过,揭阳万达广场、榕东新城小区、揭阳华侨中学就在周边,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城市与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辐射城乡,通达四方。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焕阳表示,将在新一轮的干事创业热潮中,继续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和资源优势,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