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
·忙趁春风植新绿 共…
·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
·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守…
·从春天出发 向梦想…
·“我们收获了信心和力…
·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建…
·铆足干劲 奋发有为
·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满足…
·浅谈单元学习目标导向…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函…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
·强化火源管控 做好…
·汲取榜样力量 提升…
·为“百千万工程”添“…
·栽下一片新绿 共建…
·春耕备耕正当时
·全力救助渔船生病渔民
·关注!2023年度个…
·富国强军固长城
·赓续红色血脉 厚植国…
·夯实思想根基 坚定从…
·抓实役前训练 打牢…
·揭东区人武部召开20…
·韩国新型自行榴弹炮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
·孩子满口网络用语,家…
·穿了“隐形衣”的牵挂
·猜猜我有多爱你
·新能源股爆发 北向…
·首批10只中证A50…
·投资策略偏“进攻” …
·用德育铺就学生成长底…
·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小小特种兵 童心向军…
·《南行记》
·美丽的草原
·南厝:忠孝传家六百年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69)
南厝:忠孝传家六百年

时间:2024/3/12

 

南厝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4.71千米,到达望江北路仙彭路口,沿仙彭路北行2.48千米,转进贤门大道东行570米,转西洋路北行850米,转东南村道西北行844米,就来到榕东街道南厝村境内。2024年新春,记者一行走进南厝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2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0村。

  南厝村位于榕东街道中北部,东邻旧寨村、东南村,南接凤鸣社区榕东新城小区,西临北河,与东升街道莲花社区隔河相望,北与凤鸣社区汇金新城小区相邻。村域总面积约0.57平方千米,人口2800多人,为陈姓、王姓村庄。

  □记者 池 妍

  创村至今六百年

  南厝村旧称古厝洋,始建于元末明初。据《渔湖都见闻录》记载:南厝陈氏先人是河南固始光州人,先祖汤征公北宋时立籍潮阳县直浦都柳冈乡(今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柳岗村)。至元末明初,陈振东迁居揭阳渔湖溪南。陈振东生四子:长子陈知书分居西寨村;次子陈学仕分居东寨村;三子陈奇峰分居顶乡村;四子陈鑑湖分居南厝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鑑湖携眷迁居于古厝洋,开基创业,赖以休养生息,蕃衍成族,为南厝村之祖。

  南厝旧时为多姓聚落,位于南厝西北方有黄厝宅遗址,说明还有黄姓在此居住,但具体朝代已无从考证。李姓是南厝的第三姓氏,在农耕时代,李姓夹居在陈姓和王姓之间,但耕地却分布在居住区的外围。李姓生存空间不足,且人口数量低,后来迁走了,所以南厝现在仅存陈和王两个姓氏。

  现在的南厝老寨区分为寨内围、五间过围、宫前围、横沟下围、王厝围。村公寓后围,渡口北片围为新住宅区,还有正在开发中的渡口南片围、草田围、石世桥围等。

  王氏聚居地称为王厝围,因位于古厝洋北侧,历史上也称为向北王厝、古厝洋王。

  王氏迁来古厝洋聚居时间稍后于陈氏。其先祖为潭前王(今属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始祖王槐庭的14世孙。王槐庭于明初迁居潭前王,第13世孙王子荫迁至渔湖都乌石落居,其第三子王恂惠后迁至乌石西边的古厝洋定居。今南厝王姓有人口600多人。

  崇文重教代代传

南厝陈氏家庙。

南厝王氏宗祠。

  南厝传统民居现存1座,村整个老寨围,以陈氏家庙为中轴,左右各有二座三连的麻雀躍及抛西,二排火巷、后巷,建于明初至明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为大门、天井、一厅二房连过水,现保存良好,仍有人居住。

  “村中现存宗祠3座,分别是陈氏家庙、崇园公祠、王氏祖祠。其中陈氏家庙规模最大,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堂号‘有耀堂’。牌匾奉旨受职翰林院编修‘陈树勳’,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十六世祖陈树勳高中进士,选授翰林院编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宗祠就开始作为南厝小学校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并入福明学校,现在,陈氏家庙仍作宗祠使用。”南厝村老人理事会秘书长陈文荣告诉记者,先祖一贯重视教育,所以族中人才辈出,热心民生,慷慨解囊。据介绍,从1990年到2003年间,几座宗祠先后经过修建,在乡贤村民的凝心聚力下完成了修缮并重新开放。陈氏族人不遗余力营建祠堂、古庙,修缮族谱,正是对宗族明贤的弘扬,也是对人才培养和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

  数百年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成为南厝村一直奉行的家风家德,涌现了许多文人志士。在祖辈的影响下,“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好家风仍在今天的南厝村传承,乡贤们也大力支持,举办各种活动激励学子们勤读好学。自20世纪70年代起,南厝村就开始表彰本村优秀学子,至今已沿袭50多年。

  敦亲睦族聚血脉

南厝村大坟公。

  在南厝村横沟下围西面,有一处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大坟公。据村中老一辈介绍,这里是南厝村始祖鑑湖公安寝的地方,也是村里最大的一座坟地。大坟面积一亩多地,地势呈前低后高,坐东向西。前方面向临江南路,左、右、后边有防护堤,坟内绿草如茵,坟墓左侧是伯爷坟、右侧是秀才坟,呈公抱孙状。

  自古至今,每年清明节前3天,是南厝村子孙缅怀、祭拜始祖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安排好供品祭拜。这是几百年来的习俗,也是乡亲们团结、友好、和睦、文明、有礼的象征。凡要外出读书、当兵、经商、工作、出国到远方的子孙,出门前都要到大坟祭拜老祖宗,在远方回乡的子孙,也都备供品祭拜老祖宗,念念不忘祖宗恩德。

  有关这个伯爷坟也有一段历史。据说在明朝期间,朝廷经常向各地摊派牛皮,牛皮收集后,限期派员押送牛皮进京。那时科学不发达,交通条件差,路途又遥远,牛皮送到京都时,都发霉发臭、变质,不可利用。这些押送牛皮的人,不能完成任务,都会被朝廷问斩。当时,村里恰恰分配着一人参与押送牛皮上京。任务落在陈氏兄长身上,兄长已成家、有妻、有子。弟弟未成家,与兄长生活在一起,兄友弟恭,互敬互爱,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押送牛皮的事像晴天一声惊雷,震碎了全家人的心,给全家人带来了灾害性打击。怎么办?弟弟想:“兄长这次押送牛皮上京,必死无疑,兄长死了,家庭怎么办?嫂嫂、侄儿怎么办?”想到此,他毅然向兄长提出代兄押送牛皮上京,兄长再三不肯,弟弟再三要求,并向兄长陈说其中利害关系,为使南厝一族发扬光大,财丁兴旺,事业发达,自己又单身一人,死何足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兄长只好含泪答应。

  在弟弟等人押送牛皮上京的路上,兄长也一路悄悄跟随,总是放心不下,总想多看弟弟一眼。果然,弟弟等人把牛皮送到京城时,牛皮已成废物,弟弟等人都被朝廷处斩于午门外。弟弟舍生取义的举动,义薄云天,感天动地。哥哥只好含悲忍泪,把弟弟的血衣带回本村,把血衣埋葬在鑑湖公坟左前边。为了让后辈子孙纪念弟弟的义举、壮举,让弟弟也能受到子子孙孙的享祭。所以,弟弟的衣冠坟便成为现在村民朝拜的伯爷坟。

  两姓小围终成村

南厝村委会。

  明清时期,陈、王两姓聚居地,称为古厝洋陈厝、古厝洋王厝,即被视为古厝洋的一部分,然古厝洋没有记载于地方志上,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仅有许厝洋,并注“距县十二里”,没有古厝洋名字。许、古潮汕话音近,估计为非许姓的聚居地人故意将地名改称为古厝洋。

  民国时期,陈、王两姓人口有所增加,但仍被视为小围片村,陈姓聚居地因位于古厝洋南侧,称南厝,王姓则称为向北王厝,简为王厝。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南厝、王厝划为渔梅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南厝、王厝属渔梅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南厝、王厝隶属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南厝、王厝与附近的东南、旧寨、彭沟黄、彭沟郑、高厝、彭沟林,一共8个自然村,合置为北联村,村政府(其时称谓)驻东南村。1952年,12村改建为15个小乡,北联村以两个较大聚落名字彭沟、南厝的首字改称为彭南小乡,小乡政府仍驻东南村。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彭南小乡为梅联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彭南小乡隶属梅联大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南厝、王厝隶属彭南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南厝、王厝仍属彭南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南厝、王厝属彭南大队。1972年5月,渔湖公社将彭南大队析为彭南、南厝、旧寨3个大队,南厝管辖南厝、王厝、东南和高厝4个自然村,南厝第一次建制为大队(行政村)并为大队部驻地。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南厝、旧寨、彭南大队重新合并为彭南乡,乡政府驻彭沟黄村。尔后,彭南历经村公所、村委会建制,南厝、王厝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4年5月9日,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彭南村划归榕东街道管辖。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彭南行政村,将其所辖8个自然村重新设置为5个行政村:旧寨村、彭沟林升格为行政村,彭沟林以彭林为村名;彭沟黄和彭沟郑合置为双彭行政村;东南和高厝合置为东南行政村;南厝和王厝合置为南厝行政村。

  至此,南厝第二次建制为行政村。

  乡村振兴正是时

  南厝村鸟瞰。本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南厝村村容村貌。

  南厝坐落于北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溪港交错,气候良好,雨量充沛,适合农耕。自古传统经济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甘薯等,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个别村民办起了微电机厂、鞋厂、帽厂,大多数人以打工为主,一些人到外地创业、经商等。2009年底,村投资1000万元,在村北部建起了占地面积15亩、6幢二层通用厂房,厂房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新工业区,项目建成后,大大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改善村道,实现水泥化路面,并安装路灯,植上花木,绿化美化。农田水利设施也得到巩固和加强,乡风的文明也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村“两委”干部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亲力亲为,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服务民生,村内拥有自己悠闲健身的文化活动场所,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南厝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辖区内临江南路穿境而过,揭阳万达广场、榕东新城小区、揭阳华侨中学就在周边,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城市与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辐射城乡,通达四方。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焕阳表示,将在新一轮的干事创业热潮中,继续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和资源优势,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