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日前,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启动。教育部明确,每节课间,中小学校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近年来,我国儿童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近视已成为影响儿童“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监测发现,我国儿童近视相关危害因素广泛存在。比如,67%的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两个小时,73%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课后作业时间和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用眼行为普遍存在。
此前,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曾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和通知,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护眼行动”。此次,教育部再次明确,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可见,“小眼镜”已引起多个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笔者以为,防控学生近视仅靠“课间走出教室”还远远不够,还需政府、学校、家长和医疗机构的“多方发力”。
首先,政府要发力。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把防控近视问题尽快提上日程,切实关注并遏制学生近视“低龄化”问题,主动组织医护人员到学校开展近视筛查,确保对学生近视早发现、早干预。
其次,学校要发力。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几乎整天“埋”在书海里,“泡”在题海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能不近视吗?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摒弃“唯分数”的教育观,多些“以生为本”,多关注学生“眼健康”。
其三,家长要发力。眼下正值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应有尽有。很多孩子由于自控能力较弱、好奇心较强,为此,作为家长,既要引导孩子适时、适度使用电子产品,又要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以避免孩子因长时间用眼疲劳而导致近视。
其四,医疗机构要发力。一方面,通过主流媒体对学生普及预防近视科学知识,让学生知晓如何科学用眼,防止用眼疲劳而导致眼睛近视;另一方面,和社区、学校合作,为学生建立眼健康档案,定期监控近视的发展速度。
此外,学生也要自我发力。一方面,要强化健康意识。每个学生都要强化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要养成健康习惯。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信,只要政府、学校、家长和医疗机构,包括学生,都能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各尽其责,通过家校合作、医教合作、社校合作,就一定能有效防控学生近视,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远离“小眼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