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萍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就语文教学而言,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借鉴和汲取戏剧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使戏剧艺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可以迸发出璀璨的火花。在潮汕地区,戏剧主要是潮剧,在本文中,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略作阐述,谈谈如何利用潮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一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情境创设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或者通过故事、图片、影片等媒体资源创设一种虚拟的情景。语文课本中有很大部分是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潮剧的渗透,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本故事有关的潮剧唱段,或者将潮剧影片投放在课室屏幕中,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某个故事状态。比如在教《木兰诗》时,我首先播放潮剧唱段《木兰巡营》,一个英姿飒爽的英雄人物立刻进入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津津有味地阅读课文,很快掌握了人物形象。随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及其他巾帼英雄故事,如穆桂英、梁红玉、樊梨花等的故事,同学们热情高涨。在支教期间,当上《京剧趣谈》一课时,我带上了马鞭、刀、枪、雨伞等道具,并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立刻热情高涨,一节《马鞭》马上学透。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
二、角色扮演
1.文学作品角色扮演。在语文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潮剧《王熙凤》,让学生领略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扮演王熙凤、鸳鸯、贾母、刘姥姥等角色。学生通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各个角色的特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各个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透彻理解作品内涵。
2.历史人物角色扮演。也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沁园春·雪》时,为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时代精神,我放映潮剧《七日红》,然后让学生扮演潮剧里边的英雄人物角色,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当时革命的情况,对作品《沁园春·雪》的理解更透彻,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3.创意故事角色扮演。通过创意故事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比如《儒林外史》中有各色各样的人物,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设计人物的故事情节,然后请学生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并要求学生演成潮剧,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文化传承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家乡的美。潮汕本土文化就像一座宝藏,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家乡了解本土文化,了解家乡的人文风俗习惯,让他们感受家乡之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潮剧这一潮汕特色文化必不可少,基于此,我所在的学校开展了潮剧第二课堂。潮剧《京城会》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一出戏,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唱“金榜挂名字,喜得身荣中高第……”,学生马上接上下一句“青云平步,这正是我手攀丹桂……”。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都沉醉在潮剧的熏陶之中。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辛勤的汗水让潮剧这朵“南国鲜花”在同学们心里扎了根,利用“潮剧”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是一条可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