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晓生 通讯员 熊汉涛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颂扬。在普宁市大池农场就有这么一个人,他身体力行地践行家庭美德,十年如一日照料体弱病残的双亲,演绎着以孝感人、至纯至真的情怀,他就是杨伟龙。
“孝老爱亲的好家风在杨伟龙家代代相传,他的父亲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爷爷,如今,他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父亲,为邻居们树立了身边的好榜样。”大池农场职工杨春光说。
现年50岁的杨伟龙,个子高大,皮肤黝黑,为人敦厚老实。他是大池农场职工,属“垦三代”,他的父亲、爷爷都曾在农场工作过,把青春献给农垦事业。
潜移默化 “孝根”深种
孝顺是一种从小耳濡目染的习惯养成,这在杨伟龙家得到了印证。在杨伟龙的童年时期,家庭条件非常艰苦。父亲在处理好农场繁杂事务的同时,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因病瘫痪的爷爷。杨伟龙回忆童年时说:“我从小就看到父母亲一边无怨无悔安抚病重的爷爷,一边操劳家庭,同时还要照顾我和两个姐姐,从那时起便下定决心帮助父母亲减轻负担。”
柔声细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父母亲都是很乐观且积极向上的人,说话轻声细语,从没见过父母亲大吵大闹过,也没有过抱怨,对我和两个姐姐也没打骂过,正是因为这样才影响了我吧。”杨伟龙感叹道。
突遭变故 扛起重担
如果说,柔声细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那么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传承。
2014年,杨伟龙的父亲因高血压突然中风,瘫痪在床,此时照料双亲的重担完全压在他的肩上,他与妻子轮流每天奔波于医院与家之间。
“那段时间的日常就是处理好单位公务,安顿好母亲,然后赶往医院给父亲送饭。”杨伟龙说。过了不久,他的母亲也因中风瘫痪在床上。
“每天早起晚睡,给他的父母做饭喂饭、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母亲出去散散心,洗澡搓背,操持家中里里外外,就是他的生活常态。”周边村民谈起杨伟龙,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他很坚强,也很务实,近几年来,他在做好农场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发展副业,与他姐夫合作圈养起肉猪30多头,这对他来说真是不容易,既要照顾双亲,又要养猪。”邻居杨剑龙很是感慨。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日常生活中,因两代人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理念不一致,难免会产生家庭小矛盾。为了不让鸡毛蒜皮的小事累积成大矛盾,杨伟龙尽力做好父母亲和爱人、孩子沟通的桥梁,及时做好双方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问题,让大家都想对方的优点,使家庭始终和和睦睦。“虽然杨伟龙一家关系一直都挺好的,但要每天面对两个瘫痪的双亲,梳头洗面,洗脚搓背,抬上抬下,一般人干不了,他却干了,而且一干就是10年,真不容易。”邻居杨新花如是说。
当谈起伺候老人的事,杨伟龙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病痛的折磨让双亲的脾气有时会比较古怪暴躁,常常会莫名地发脾气,每当这个时候,他都只能默默承受,该做的事还得继续做。杨伟龙说:“做人要凭自己的良心,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就要尽自己所能,能满足他们的就尽可能满足他们。”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我十分敬佩爸爸的孝顺,并欣赏爸爸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任劳任怨地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点事,也许他是把这种工作当成了一种心愿,一份职责,一份爱吧!长大了我也要传承好爸爸这种孝字当先的精神……”这是杨伟龙的儿子以“父亲”为题所写的一段文字。
杨伟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下一代树立尊敬老人的行为。如今,他的3个小孩勤奋好学,懂事乖巧,孝敬长辈,都考上了重点学校,小孩一回家都会自觉照顾起老人。老人一有任何需求,一家人积极响应,家中形成了尊敬老人的良好家风。
无需惊天动地,只求心安理得。这就是杨伟龙孝老爱亲的真实写照。他不改孝顺本心,坚持赡养父母、一直以来对疾病缠身的父母不离不弃。他平凡的举动,弘扬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赓续了良好的家风,诠释了爱与生活的真谛。
看过一副对联:“时代美文和作序,中华大树孝为根”。有了对自己父母的和颜悦色,和蒸蒸之孝,方能将人间大爱发扬光大,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整个社会充满尊敬长者的优良风尚,更让我们的中华人文大树更翠绿苍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