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念念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老师,更加幸运的是,从教12年,我一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成长。当然,班主任生涯中,有乐也有苦。
小凡是我带过的比较特别的学生,同学们都不太喜欢他。下课时,别的同学都和小伙伴们谈笑风生,只有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形单影只。我和小凡的家长取得联系后,了解到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性格,也就是在那一刻开始,我开始酝酿“播撒阳光”计划。
这天正上着课,我发现小凡托着腮,眼睛凝视着窗外。我走到他的面前,轻轻地敲击他的桌子,提醒他:“不要走神,认真听课。”可让我大感意外的是,小凡竟然瞪着我,大声说:“我没有走神,我是在思考问题。”被小凡这么一顶嘴,我有些生气,但还是决定要用智慧来化解这场小危机。我微微一笑,说道:“那你说一说,你思考的是什么问题?”小凡被我这么一问,顿时语塞。我趁机摸摸他的头,笑着说道:“上课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哦。”小凡的脸红了,他深深地低下了头。
下课后,我把小凡叫到了办公室,我没有急着对他进行教育,而是拿出一大叠作业,开始“刷刷刷”地批改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渐渐抬起头来,并没有和他谈刚才他在课堂上顶撞我的事,而是问他:“不被尊重的感觉,是不是很不好?”孩子好像明白了我的用意,红着脸低下了头。
“人人都希望被尊重,己所不欲的事情,要做到勿施于人。”我拍拍小凡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他低下了头,轻声地说:“对不起,老师。”
我希望小凡能建立起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能够顾及到对方的感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是持续教育的结果,而这次算是给持续教育开了一个好头。
次日,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在讨论后,我开始让学生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全班思考了一会以后,我说道:“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说完之后,我试着让小凡回答,他声音洪亮地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逻辑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思路之清晰,一时之间让我也颇感意外,不禁看着他点头。
我对着全班说道:“小凡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好不好?”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以往和小凡吵架的同学也鼓起了掌。看着全班同学为自己鼓掌,小凡看起来又激动,又不好意思,他脸红红地看着周围的同学。
渐渐地,我发现小凡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原本的“独行侠”,身边竟然有了一两个小伙伴,看得出小凡很享受被同学们认可的感觉。从这以后,他渐渐地学会了“以理服人”,和同学们之间的冲突大大也减少了。
这天,我快要走到教室时,远远地听到了教室里的争吵声。顿时,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又是他?难道之前的教育都前功尽弃了?这样想着,我一阵心慌,很怕自己的教育成果就这样付诸东流。我没有急于走进教室,而是在门口偷偷地观察教室里的动静。此刻,一个学生正在大声说着什么,而以往暴躁的他此时却对着别人做出了噤声的手势。看到这里,我暗暗点头,接着他对大喊大叫的同学说:“有理不在声高,大家都是文明人,要讲道理你小声一点。”看得出此时的他也很激动,但他尽力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这与过去的他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恰在此时,我走进了教室,走到他们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说道:“小凡说的话很有道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决不能以暴力去解决矛盾和问题。”见我这么说,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时的我,看着小凡的转变,发自内心的高兴。为了扩大教育成果,我特地举行了主题班会活动,让小凡上台畅谈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我不断的正面引导下,班级氛围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经过这次观察,我确信对小凡的教育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后续在一件件小事中继续对小凡加以正向引导,相信小凡会成长成一个阳光温和的好少年。
我对小凡的教育思维脉络是这样的:小凡本是一个班级中的不“和谐”分子,他性格孤僻、脾气又大。直接对他进行教育的话,教育效果往往浮于表面。而要彻底解决小凡的问题,就必须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从思想上对他进行纠正,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产生纠正问题、改变自己的意愿。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少,性格并没有定型,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件事情当中一个学生可能表现出多重性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好的人格留在学生身上。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把学生心态往好的方向引导,不要激发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采用直接指出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说教,往往难以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进行体会、感悟,往往是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认知的最佳途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用心、用爱、用陪伴、用春风化雨,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系普宁市流沙东街道上塘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