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致信祝贺深圳至…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
·党建引领强堡垒 优…
·习近平将出席上海合作…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
·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
·我市8万多名考生昨参…
·让氤氲书香浸润百姓日…
·巩固发展风清气正政治…
·感受古城文化底蕴 …
·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
·凝聚各方力量 助力…
·共襄善举 “众”在…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
·普及科学知识 感受…
·以精品力作助推文艺高…
·不文明现象曝光台
·促进网络直播行业有序…
·交通宣传有“知”有“…
·反诈之弦不可松
·一场调解,让“双输”…
·我市冰鲜海产品满足供…
·推行垃圾分类,需要“…
·揭东竹笋
·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
·党员9918.5万名…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6月份中国制造业PM…
·外观个性十足 功能…
·下雨天,莫忘保养爱车
·新车上市
·一碟酱香飘万里 百年…
·中华五千年,源头在哪…
·在永在的矛盾中自我修…
·中国时间哲学里的童真…
·人类物种,既幸运又脆…
·【新书荐读】
·读青苔的幽静
·榕江夜色中的古镇时光
·火柴盒里的故事
·游揭西石灵寺 (外二…
·雨天又至
·礐石,礐石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中华五千年,源头在哪里?

时间:2024/7/1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3月

  □林 颐

  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绝。这种内在的凝聚力是世界文明里独一份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起追本溯源,从考古学的视角,看看中华文明是怎样形成的,把握文明初创的结构特征。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长期致力于从考古学的视角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新作《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仍然贯彻此宗旨。

  陈胜前的著作,比如《中华文化基因的起源》《思考考古》,包括本书在内,都着重讨论了考古学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想向读者们强调一点: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遗存,考古学研究提供的是一个维度的真实(通过实物遗存研究实现的),并不以是否符合文献记载或者某个理论模型为目的。

  普通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基本来源于文字的记载。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相对于地球五十亿年的自然史,相对于人类百万年的进化史,文明只有一万多年的时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只有短短的五六千年。文字记录的历史很可能经历了多次的删改,有关早期文明的历史文献更是往往带有传说的性质,可能存在移花接木的情况,若想拨云见雾,必须向着那些不能说话的“垃圾堆”里去翻查,依靠新的考古发现与科技手段,然后才是与文献历史的印证,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基于实物遗存分析的历史真实。

  所以,陈胜前不断强调这一点。这是理解考古学、理解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前提。

  陈胜前指出,中国同时有两大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北方以粟、黍种植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的稻作农业。两地农业起源时间差不多,都有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遗址,显示出各自独立的文化发展序列。南北互补,互为缓冲,这对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南方这个巨大的缓冲地带是重要原因。

  除了理论综述和学术观点的争锋,书中还有很多对具体的考古发现的阐述,可以与陈胜前所主张的论点相互印证。比如良渚模式、红山模式、石家河模式、中原模式、南佐模式等等。在这些遗址的发掘中,陈胜前找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共性——大量玉器。辽西、中原、长江中下游……遍布全国各地的遗址以及玉器的出土,证明了中国人对玉的喜爱由来已久。陈胜前认为,对玉的喜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他将玉石看做中国文化精神的物化表现形式,玉石寓意着刚健、仁爱、中和、和平等。

  陈胜前认为,中华文明是融合而成的。这个融合过程既具有长期的发展过程,也具有短时间的事件性。当融合早就是中华文明的习惯性特征,并且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结构,那么在后来的历史阶段,融合就必定是首选的文化应对策略,尽管不是唯一的文化应对策略。二里头文化就是大融合的结果,同时也是大扩散的开端。按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的成果,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可以归纳为:万年前奠基,八千年前起步,六千年前加速,五千年前进入。这就是我们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

  从大分化、大融合,再到大扩散,史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完成,陈胜前认为,其标志就是夏王朝的建立。究竟有没有夏朝呢?学界仍然没有公认的答案。陈胜前是坚持认为“有”的立场。陈胜前所提供的根据,首先是典籍出现的“禹会诸侯”的记载,然后是安徽怀远禹会村遗址的发掘,他认为,这与文献所载的商汤灭夏能够对上。陈胜前引用了邹衡的观点,认为二里头遗址的一至四期就是夏文化。在陈胜前看来,尽管夏王朝的兴起可能与古史传说有较大出入,但是,关于夏王朝的古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契合是我们相信夏王朝存在的基础。

  这部著作提供了许多启发性的思维,论证了考古学的价值,同时存在一些仍需商榷的问题。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是考古学赋予我们看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吧。它一直走在发掘、探索、自省的道路上,诚如陈胜前所说:“面对种种争议,考古学其实波澜不惊,因为实物遗存就在那里。”历史沉默不言,真伪难辨,但是,人们一直在尝试靠近它……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