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晓
记忆中,在外婆的抽屉里,端端正正地放置着一个火柴盒。阳光照在破旧的盒子上,显示出歪歪斜斜的六个字“抚养孩子成人”,折射出几代人记忆中“诚信守真”的光芒。
1949年9月,国民党胡琏兵团窜扰潮州后往台湾逃跑,到处抓壮丁补充兵力。从揭阳来到潮州炸油厂打零工的外公也难以幸免。可怜的外婆,刚刚因饥荒失去四岁和六岁的两个孩子,敌人又要硬生生地带走她还未满30岁的丈夫。
外婆怀抱着还不会走路的妈妈、拉着九岁的大舅来到监狱探望外公,外公穿过铁栏递给她一个火柴盒,火柴盒的背面写下外公沉甸甸的一生的托付:“抚养孩子成人。”外婆颤抖的双手接过火柴盒,她用毕生的精力履行对外公的承诺,诠释了人世间诚信品质的内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中所言的场面是如此活生生地降临在以外公外婆为代表的几万个家庭身上。
云生愁,花黯然,一个28岁的少妇,面对此次跟随丈夫到潮州打工的遭遇,是何等的悲哀!就像妈妈的血泪的控诉:“6个人过去,3个人回来。”原以为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是为了能填饱肚子,殊不知这却让外婆经历了悲惨的家破人亡。兵灾和饥荒重重地打了穷苦人民一拳。
外婆怀揣着火柴盒,从天蒙蒙亮出发,走了整整一天回到家乡,又住回了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老屋里,孤儿寡母吃野菜、啃番薯,穿破衣,艰难度日。“抚养孩子成人”这六个字,不单写在火柴盒上,更是刻在外婆的心间。因为这个愿望,遭遇穷困的外婆哼都没哼一声,她像极了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外婆顽强地从地上爬起来,用柔弱的双肩挑起重担,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潮州一别,他们再没见面。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它会在某一个不经意间更新你的认知,令你突然间泪流满面。
辛丑年深秋,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参加揭阳市青年作家协会组织的“公祭大脊岭抗日阵亡战士”活动时,听到揭阳广播电台资深广播员江永讲起他曾经朗诵过一篇稿子,为之久久不能忘怀。
这篇稿子大意是:失去壮丁的家庭中,妇女当起了顶梁柱,夜间田地里都是她们给秧苗灌水,其中,一个农妇或是想起丈夫,或是感到疲倦了,或是两者都有。她开始低声哭泣,她的哭声传染给隔壁田间,另一个妇女也哭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整片大地都被哭声震动起来。但是,这些爱哭泣的妇女们,第二天又出现在田间,她们仰起不屈的头颅,站直了腰杆,拒绝生产队的照顾,硬是把青青的禾苗魔法般变成一大片一大片金灿灿的稻谷。这些可爱又可敬的妇女们牢记“老实总久在”(潮汕俗语,意思是讲诚信才能笑到最后)的名言。江永说他念着念着这篇稿件,眼睛就湿润了,几乎泣不成声。
听了江永一番话,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第一次体味到像外婆一样的揭阳劳动妇女尝尽了苦水和血泪,她们是广袤大地上的野草,具备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外婆只是揭阳普普通通的一名农村妇女,但正是这些坚强不屈的劳动人民书写出一首诚信守真的史诗,传递民间朴素的“天地补忠厚”的信念,值得我们后辈敬仰和推崇。
这一只褪色老旧的火柴盒,它融入了诚信守真的元素。它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外婆在这头,外公在那头;它是一轮朗耀的明月,唯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它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净浮华,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