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娜
再一次来到汕头,已经是两个月后的事情了。
我沿着观海长廊,再次搭上轮渡去了礐石。我总是在不同的季节重返汕头,观赏礐石。
那天观海长廊天气是很好的,天是蓝丝绸般的色泽,白云变成了棉花糖,丝丝的,慢腾腾地在高空中挪动。一路走,海水涌动,只见埋在滩涂的石桩一深一浅变化着。路边还能看到登岸而归的海员,耷拉着步伐,稀稀疏疏地走着。我听闻,在船上呆待久了,下船在陆地上走,脚步都不真实,犹如在棉花里行走,整个人都斜斜歪歪的。
不管了,一心只想着坐上轮渡。看看海的那边,是什么;看看海的那边,风是不是也很温柔可爱。
轮船上的风会捎走身上热烘烘的体温,胳膊也会开始变得冰凉。一想到夏天就来这里,什么也不干,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船上吹风,一直到夕阳西下,一直到海面成为波光碎金,再等到礐石山的那边华灯初上,暖黄的灯火驱赶了黑夜的墨色,差不多就可以动身离开了。再跑到市区里,找一家夜粥店——不必太出名。就坐下慢慢喝着白粥,配几碟开胃咸杂,边吃边与友人闲谈,多好。聊到尽兴,聊到热火朝天,聊到店家开始大力扫地准备清客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回去躺在床上还得细细品味今日景致,今日游玩何等畅快。
初次去礐石走走,是我没有设想过的目的地。不过这样也好,随性而来,随意而去。
从观海长廊上搭船到礐石,不过十几分钟。我随着人潮下了轮船,一下子就站在礐石。礐石的路,新新的,靓靓的,干干净净。只见路上来往车辆稀少,草木花石腾空的多了起来。远远望去路边有一排墨绿色倒影,那是被风吹乱了叶的王棕。跟椰子树十分相似的王棕,只开小米般的花,开完便一点一滴地落在树下;而黄豆大小似的果实,红艳艳的挂在树冠下。走一走礐石,民国时期的建筑物随处可见,有些成为礐石旅游管理部门的办公址,有些成为礐石的旅游标志性建筑,它们保存着中西审美碰撞的痕迹,在消逝的岁月里辉煌闪耀,在现代的时光里继续焕发光彩。
路的尽头,是金山中学。我站在半山腰上,踮起脚尖看着金山中学里的莘莘学子,窗户里的他们低着头,细细簌簌的说话声飘上了头顶的白云。恍惚想起当学生的日子,读书的时候我常听大人说,当学生最好了,只需要读书,别的不用理。以前只觉得大人都没有学好哲学,并不晓得矛盾相伴相生,当学生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一旦出来工作了,还真觉得读书惬意,尤其是读研期间,简直就是我读书时代最开心的时光——跟着教授们开阔眼界,跟着同学们田野调查。走进汕头众多的名胜古迹,好不开心!
礐石还有一个地方,藏在路尽头的拐弯处。拐个弯就到了礐石风景区,颇有点“柳暗花明”的味道。那日到达风景区已经体力消耗一半,没有耐心爬上山,花了钱坐缆车。不坐还好,坐上缆车才发觉自己恐高,于是一路上闭着眼战战兢兢问友人,到了吗?到了吗?友人只顾着笑,一边哄我说快到了,等我一睁眼还在半空中悬挂着,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好不容易下了缆车,登上山上的风景亭,勉强看到了大海和观海长廊的高楼,心里才舒坦起来。可下去又要坐缆车,心里真的是比吃黄连还要苦。但好在没几个汕头人认得我,我在缆车上嗷嗷大叫的事情应该没几个人知道。
礐石附近有一处博物馆,按道理应该要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可惜那天行程满满,时间紧张得很,也成为我写礐石的一个遗憾。不过念头一想,又可以找到理由去礐石了。
好地方肯定要多来几次,才能知道其中的妙处嘛,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