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郊社区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8.328千米,来到望江北路榕湖南二巷巷口,就到了新兴街道东郊社区境内。2024年夏,记者一行走进东郊社区,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75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新兴境内的第6个社区。
东郊社区位于新兴街道西部,面积0.65平方千米,东与义和路南社区接壤,东南与新兴南社区飞地港务片区相邻,南临南河,与仙桥街道顶六村隔河相望,西与河南路社区相交,北与新兴南社区边界犬牙交错。社区有居民 4747 人,1129户,有凤围、宋厝、甲东里、泗水4个自然村,设14个居民小组,居委会驻邢厝。世居村民主要有邢、宋、郭、黄等姓,通用潮汕方言。
□记者 刘春玉 实习生 胡宝芯
凤围:比县城早创9年

凤围邢氏宗祠。
凤围为东郊社区人口最多的自然村,亦为东郊社区居委会驻地。俗话说,“未有揭阳,先有金甲寨”,金甲寨创建于北宋末年,寨址在今之向南围(大夫第围)前几十米处,后人称之为“旧寨埔”,为多姓聚居地。南宋绍兴元年(1131),揭阳邢氏始祖邢敦素,为广东提举使,择居海阳县渔湖都金甲寨落居,并把金甲寨改名为“凤围”。揭阳县复置后,绍兴十年(1140),将县治定于玉窖村(今西马、中山街道相邻一带),凤围位于县城东侧南河边一带,为渔湖都最西侧村落,人们遂又称凤围为下围。
邢敦素祖籍河南开封,后迁福建福清,立籍揭阳,繁衍至七世时,为避祸乱,多有外迁发展而改姓邢为连、颜。虽书写为连、颜,但在方言读音上,却仍读为邢,故揭阳有“邢、连、颜”三姓同宗之说。
避祸事件平息后,邢氏七世二房邢纯良、四房邢纯恪重回凤围,先创向南围、红门楼围,再创向东围、大夫第围、大桥头围,同时兴建邢氏宗祠,以安先灵,并由长房重迁回一部分裔孙创建祠堂围。
凤围“邢氏宗祠”,三氏源一姓、一祠祀三祖,这在潮汕地区以至于全国,都是极为鲜见的,是潮汕9县37村及海外邢、连、颜三氏15万多人口共有的祖祠,凤围村则是邢、连、颜三氏的祖居。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潮汕邢、连、颜宗亲代表同到凤围村祭祖。
宋厝:宋末古寨

宋厝围宋氏宗祠。
凤围宋厝亦称“宋厝围”,位于榕城之东,古属渔湖都,今隶属榕城区东郊社区。宋厝是渔湖都创寨较早的水乡之一,昔时古寨三面环水,清水河自西向东环绕于寨前,终年畅流不息,是一美丽的水乡。
宋厝一世祖宋东庄,于南宋末年来揭阳县城东郊创寨,地处凤围村之西北地带。明末,宋氏后人宋兆禴与郭之奇、黄奇遇、辜朝荐4人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 同登进士,史称“戊辰四俊”。因当年潮州府共有8人中进士,故称“戊辰八贤”(在潮州城内建有一座“盛世元凯”牌坊,并在榕城建一座“龙飞首盛”牌坊纪念)。中进士后,宋兆禴最初任江西广昌县令,10个月后,因父去世而归家。在职时间虽短,但勤于政务,清理冤案,深受好评。后任浙江杭州仁和县令(即今杭县)。于崇祯十三年(1640)去世,年仅43岁。
今宋厝围宋氏宗祠是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宋兆禴为纪念其父宋汝翼及团聚族系而建,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19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泗水:明初古村

泗水黄氏宗祠。
泗水创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原址在今榕城区机关办公大院正后方,村的主座建筑为“四马拖车”格局,配有石狮、石鼓、旗杆夹、石马槽等,可见当时泗水黄氏之显赫。村东有花园、凉亭水阁,颇为壮观。后因不明大火付之一炬,故村址西移至现址。现址建有三进公厅一座,门额书题“进士第”,灯笼书“龙溪县正堂”(2017年重修)。东寨门,门额书题“泗水”二字;西寨门,门额书题“亿安门”。泗水村始祖黄德彝,号佐才,明进士,官居福建龙溪县尹,原籍嘉应府镇平县(今蕉岭)黄田头伍子湖东河岭。于明代创居渔湖都泗水乡,至今近600年历史,已繁衍 28代。
甲东里:清末小村

甲东里郭氏家庙。
甲东里位于泗水东面,村址面积6600平方米,人口500多人,郭姓村庄。清末著名商号“郭兴合”夏布行老板郭陞裕于此置建祠堂宅第,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清光绪三年(1877)落成,坐北朝南,面阔60米、进深55米。
甲东里郭氏家庙主座为纪念祖先明代武英殿大学士、礼、兵、吏部尚书郭之奇的祠堂为忠节祠,堂号“道源堂”。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为五开间三进布局。祠堂左右分别为通奉第、秋官第两座府第,东西各两条火巷,每巷有4个小院落,北部为后包排屋,共有大小房屋 100间,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俗称“百鸟朝凰”。东西有两寨门,东寨门额书题“甲东里”,西寨门额书题“万安门”。郭陞裕现有后裔近千人,分布于潮汕、港澳及欧美、东南亚各地。
甲东里于2008年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郊名字,与新中国同龄

东郊社区居委会。
南宋初年,邢姓创居凤围,南宋末年,宋姓迁来凤围聚居,落居于西北地带,称宋厝围,但从创寨至今,一直被视为凤围村的一部分。明代,黄姓一支迁来凤围东部,创寨泗水。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凤围和泗水两村,均列于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上。凤围是标准地名,但当地群众因地处南河边地带,习惯称为下围,因而,下围也常被用于口头别称,在一些地方资料上,也时有用作下围者。
清末,县城东门郭姓一支,于泗水村东部买地建置甲东里,今东郊地域,遂有4姓聚居。但甲东里被视为泗水村的一部分,也不单列于村名表上。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下围、泗水与义和、椟松等村划为松义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将第七区下围、泗水划入第一区(县城区建制),建为凤围乡,并将甲东里从泗水村单独列出,即凤围乡辖3村:凤围村、泗水村、甲东里村。凤围乡驻地设于凤围村邢亮臣己祠。
民国二十八年(1939),撤销第一区建制,原所属10镇直隶县政府,撤销凤围乡,所属凤围、泗水、甲东里3村并入第一区(原第七区,即渔湖、官溪地域)松义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凤围、泗水、甲东里3村再次从第一区析出,划入县政府直辖,建为紫东镇。但这个有着漂亮名字的建制只存在数月,当年夏,废紫东镇,将凤围并入北关镇,将泗水、甲东里并入东关镇。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8日,榕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将原来各镇改置为6个分区和1个郊区,郊区辖玉浦、西郊、东郊3村,凤围、泗水、甲东里划入新设置的东郊村。东郊村政府(其时称谓)驻凤围村。这是东郊作为行政村并使用东郊名字的开始。
1950年11月,将渔湖区松义村划归榕城市,与东郊乡合置为松义乡,凤围、泗水、甲东里属松义乡。
1953年夏,将榕城镇松义乡划归渔湖区,凤围、泗水、甲东里属渔湖区松义乡。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松义与陆联、梅联3个小乡合置为梅联中乡,凤围、泗水、甲东里属梅联中乡松义小乡。
1956年,析渔湖区梅联中乡松义小乡凤围、泗水、甲东里3村归榕城镇,重新合置为东郊高级农业社。
1958年9月,榕城公社将高级农业社建制为营,东郊高级农业社改称东郊营。1959年1月,东郊营改制为东郊管理区,松义营并入东郊管理区。3月28日,改称为东郊大队。
1961年春,东郊大队析为上义和、下义和、东丰、埔上、巷畔、港墘6个大队。东丰大队辖凤围、泗水、甲东里3村。
1963年2月11日,榕城公社改建为榕城镇,上义和、下义和、东丰3大队撤销,合并为东郊大队。
1973年,东郊大队一分为三,从东郊大队析出上义和、下义和两个大队。
1983年,榕城镇各大队改置为管理区,为镇政府派出机构,东郊大队遂改称东郊管理区。之后,东郊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为榕城镇管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6月,上义村划入新设置的新兴街道,成为其时所辖的3村1社区中的一员。
2005年,在城市化的进展中,东郊村改置为东郊社区。
创建美丽宜居城市家园

东郊社区鸟瞰。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进入新时代,东郊社区形成全事务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建立智能指挥系统,配置移动巡查终端,纳入民生场所监控,确保问题及时发现与处置,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度和群众公共安全指数。
据东郊社区干部宋俊财介绍,近年来,东郊社区全面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清理社区环境卫生,加强农贸市场整治和停车秩序管理,营造宜居环境。同时,成立调解维稳办公室和综合应急服务队,加强治安巡逻和日常巡查管理,致力打造平安宜居幸福家园,先后获“榕城区文明社区”“榕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东郊社区常态化开展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文艺汇演、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
东郊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邢明亮表示,将继续通过抓党建促发展,以党建聚民心,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美化绿化景观设置,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更好构筑治安防控体系,创建美丽宜居城市家园,培育良好营商环境,鼓励年轻人创业创新,大力开展尊老敬老、奖学奖教、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