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以更有力举措增强民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中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
·共享“全民‘悦’读嘉…
·盘活镇级资源资产 激…
·AEO认证提升通关速…
·完善流通体制需要把握…
·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
·政策宣讲进乡镇 助…
·诚信揭阳之典型案例
·提升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英…
·不文明现象曝光台
·购房“诚意金”背后的…
·倾力破小案 守护大平…
·为打造特色夜市 提建…
·用音符编织梦想
·天气多变,外出须注意…
·中共揭阳县支部成立旧…
·探索振兴路 赋能“百…
·300金,标记中国新…
·李雯雯夺举重女子81…
·“新”光闪耀
·“回去先冲一下全国冠…
·加大建设供给力度 各…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乘坐舒适 出行节能…
·新能源汽车下半年竞争…
·新车上市
·夏天汽车开空调要避开…
·林花谢了春红
·渔港舵手阿哑
·白帝城:千载岁月诗共…
·奔赴山海 (外四首)
·摄在盐洲风景线
·宋人笔迹里的密码 (…
·一部关于日常之美的光…
·探寻故土与人性的深情…
·【新书荐读】
·一座承载三代爱国情和…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宋人笔迹里的密码 (节选)

时间:2024/8/12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

  仇春霞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3月

  □仇春霞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最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破译”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该书获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提名图书、“2024年书香羊城好书榜”十大好书。

  翻阅北宋前中期名臣墨迹,无论是从字形、格式,还是称呼,大致能想象他们中的很多人行事有度。苏轼有一次在朝中值班时,看到庭院里前辈大臣们留下的花木,非常感慨地回忆起他们的君子之风。

  范仲淹留下了好几卷墨迹,他在起首写自己的名字“仲淹”时,都是写得小小的。字间距相对比较平均,字体比较宽博却又有点收敛,结尾的称呼非常周全。看范仲淹的字就会想象一位个头比较高大,行步中正,满脸诚实的人。范仲淹比宋仁宗年长21 岁,胸怀家国天下、持身忠耿,即使被放逐在最偏僻的地方,他也会发光。因为有光,韩琦才会喊他一起去延安抗击入侵的西夏;因为有光,年过半百的范仲淹毅然奔赴战场;因为有光,才会披荆斩棘推进庆历新政,从此成为研究宋代文史不可回避的人物。范仲淹是宋人中的丰碑,也是中国士大夫中的代表之一,是灯塔。

  “铁面御史”赵抃居然也留下了一卷墨迹,他的字写得偏瘦长,上下都束得比较紧,一看就能猜测他是一位比较谨慎的人。赵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小事都能证明他是中国优秀士大夫的代表。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在江西任职期间,发现有些贫穷的官员死在江西后无钱回乡归葬,有的就地埋葬,有的则将灵柩寄放在寺庙里。赵抃下令造一百艘船,分发给客死当地的外地官员家属,让他们将死者运回家乡归葬祖坟。这一直击灵魂的义举,估计会令很多官员热泪盈眶。宋代很多官员都死在外地,而长途运送灵柩的费用又特别贵,以致很多人死后无法回到家乡。《千面宋人》里提到的人物,很多都是客死异乡,如范仲淹、余靖等,另外欧阳修和黄庭坚的父亲也都是客死异乡,黄庭坚因为家穷,父亲一直葬在广东。赵抃去世后,皇帝点名让苏轼来写墓志铭。

  欧阳修与赵抃是同一年的。也许是欧阳修饱览古人碑拓,他的点画和结体都比较古雅,单个字欣赏起来饶有趣味,但不太在意章法,通篇不太在意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应,这大概可理解为,欧阳修是个相对比较理智的人,但并不完全循规蹈矩。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 岁,比仁宗大3 岁,是宋代少有的在文学、史学、政治三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这可能是祖坟冒了三股青烟,可惜欧阳修去世后,并不愿意归葬祖坟。欧阳修一生贴得最紧的人可能是韩琦,欧阳修可能会不买范仲淹的账,但不会不买韩琦的账。韩琦交给他的事,他一般会迅速完成,以至于到最后两人成为政治盟友。欧阳修搞掉了北宋赫赫有名的将军狄青,帮韩琦打通了登上第一把军事交椅枢密使的最后一道屏障,狄青很快抑郁而终。韩琦当上宰相后,也不忘拉欧阳修一把,欧阳修最终坐上了副宰相的位置。政治上的成功帮他赢得了文学与史学上的话语权。

  蔡襄的字常见有两种,一种是标准的楷体,另一种是行楷。如果收件人的身份十分尊贵,他往往会用楷体,比如给皇帝写信;或者是抄写存档资料,比如他自己的《茶录》,以及为欧阳修抄写的各种欧氏诗文。而一般的书信,他往往会用行楷。蔡襄是学霸,于书体一事,也是通晓法度,不逾矩。他的行楷很文气,点画轻重之间很有度,牵丝映带流转自如,却又不失严谨。他心情沉重时,用笔会比较沉静,遇到开心的事,他的点画也会飘起来。蔡襄的性格比较温和,对于人和事,都不特别计较,于人情世故又比较周全,上至皇亲国戚,中至同僚故旧,都愿意与他交往。加之他通晓书法,精于茶艺,熟知他的人更多。蔡襄拥有社交资本,却不往雅集中凑热闹,平日里只与几个相识的朋友玩文房,品茶艺。也许因为他是这么一位靠谱的人,所以很多人愿意帮助他。在宋代这么多士大夫中,蔡襄是相对比较幸运的一位,他年少即一举金榜题名,很早就踏入仕途。宦途平稳,即使偶有不顺,被外放的地方也主要是在自己的家乡福建。他最高位置达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晚年病逝于老家,寿终正寝。

  吕大防个子很高,声如洪钟,却面目清秀。从小行事稳重,对待家人像对待宾客,上朝时仪容整肃,给神宗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官至哲宗朝宰相。吕大防的字结体中正,笔画收敛,有古人风度。

  曾布算不上字写得好的人,他的字结体比较方正,但有些笔画却常常“旁逸斜出”,感觉是个偶尔会出状况的人,也是一个不容易被搞定的人。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非常聪明而有心计,在王安石改革运动中,他使尽手腕,最后几乎是被改革派和反对派同时认定为小人,晚年贬死异乡,落入“奸臣传”。

  苏轼的字迹可以分两种来看,一种是相对比较工整的楷体,另一种是相对比较放一点的行书。二者结合来看,苏轼是一位在守规矩与超越规矩之间不断徘徊的人。他本性忠直而善良,必要时候,他懂得低头。他落魄的时候会哭泣,得意的时候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但也许是受其父亲苏洵基因影响,有时候苏轼会表现出刻薄的一面。黄庭坚评苏轼的字有点“媚”,我觉得还挺是那么回事的。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老师喜欢用诸葛笔坐着写字,学生喜欢用散卓笔站着写字。学生嘲笑老师的字像是石头压在蛤蟆上,老师嘲笑学生的字像死蛇缠在树上。黄庭坚从小学习写楷书,后来一直教人写楷书。等后来看到苏老师写的楷书后,就不敢擅为人师了。黄庭坚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荡桨体”,看起来像一位穿着宽袍大袖、腰束玉带的君子携着一股风向你走过来。黄庭坚在政治上几乎从未得意过,而在学术上,无论是诗歌创作与理论,还是书法修为上,都算是开宗立派的人物。黄庭坚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他被贬重庆后,心情极度灰暗,倒不是因为无法享受京城里的各种繁华,而是痛苦于一个读书人,一个士大夫,被放逐到山沟里后他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后来他从孩子的读书声中领悟到,一个读书人,一个士大夫,即使被皇帝遗忘在无法想象的偏远山区里,他仍然可以通过教育当地学生的方式彰显他的价值,于是他当上了山村老师,灵魂再次升华。第二件事,黄庭坚曾娶过两任名门闺秀,但两位夫人都早逝。黄庭坚警觉到自己可能“克妻”,所以不再娶妻,以免害了人家姑娘。黄母将自己的贴身使女给黄庭坚当小妾,小妾生了一个儿子,黄庭坚非常喜欢。小妾一直是侍女的身份,孩子们都不能叫她母亲。黄庭坚被贬后,全家日子过得十分艰苦。黄庭坚不懂耕种,家中事务,全是这位小妾操劳。黄庭坚最后被贬往广西宜州,大年三十途经长沙时,小妾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点吃食,全家人开开心心过了年。黄庭坚郑重地对孩子们说:以后你们都要叫她为“母亲”。这一声“母亲”,是拆除了一道壁垒。哎,朝云跟随苏轼这么多年,病死贬所,也没能得到这个“恩赐”。

  同样是写草书,杜衍的字比米芾的字要工整得多,杜衍行事沉稳,思虑周密,米芾天性烂漫,无所拘束,草书也是各有特色。

  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的书法是可以用来观摩的,他留下的墨迹还挺多。赵构的笔迹有法度,有姿态。他不会在两种风格中徘徊,而是前后相对比较如一。看赵构的墨迹,大体能猜测他不会是一位头脑发热的人,他对自己很了解,就像他对书法的法度一样清醒。所以他在如此仓促、混乱的局面下能安然无事,寿终正寝。

  翻阅上百封宋人墨迹,就像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古人所谓“见字如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节选自《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