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以更有力举措增强民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中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
·共享“全民‘悦’读嘉…
·盘活镇级资源资产 激…
·AEO认证提升通关速…
·完善流通体制需要把握…
·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
·政策宣讲进乡镇 助…
·诚信揭阳之典型案例
·提升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英…
·不文明现象曝光台
·购房“诚意金”背后的…
·倾力破小案 守护大平…
·为打造特色夜市 提建…
·用音符编织梦想
·天气多变,外出须注意…
·中共揭阳县支部成立旧…
·探索振兴路 赋能“百…
·300金,标记中国新…
·李雯雯夺举重女子81…
·“新”光闪耀
·“回去先冲一下全国冠…
·加大建设供给力度 各…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乘坐舒适 出行节能…
·新能源汽车下半年竞争…
·新车上市
·夏天汽车开空调要避开…
·林花谢了春红
·渔港舵手阿哑
·白帝城:千载岁月诗共…
·奔赴山海 (外四首)
·摄在盐洲风景线
·宋人笔迹里的密码 (…
·一部关于日常之美的光…
·探寻故土与人性的深情…
·【新书荐读】
·一座承载三代爱国情和…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榕城区地都镇乌美村“东乡别业”:
一座承载三代爱国情和红色记忆的百年侨宅

时间:2024/8/12

  榕城区地都镇乌美村有一座“东乡别业”别墅群,占地面积10亩,是潮汕传统的“驷马拖车”格局,整座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元慎公祠”,为三进二天井构建。历经百年岁月洗礼,庭院已显破旧,但细细品鉴,那檐牙高啄、画栋雕梁、木雕石刻、彩绘嵌瓷、书法屏风,无不彰显着它的高贵典雅,难掩其昔日的华丽壮观。

  这座“东乡别业”,建成于1926年,是印尼侨商、中国同盟会会员郑锡藩和他的侄儿郑士昭合建的。

  这也是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百年侨宅。被誉为“翱翔在潮汕大地的矫健雄鹰”的革命先烈杨石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曾藏身于这里;1948年,地都第一所义学——“远芳义学”也在这里开办。

  从这里,还走出一位世界知名学者、原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郑子南先生,他所作的关于中国诗词的研究文章,是较早令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有影响读物。1993年《瞭望》周刊(海外版)曾就此评论:郑子南先生“对发展中美关系作过贡献”。

  骄阳似火的盛夏,记者来到地都镇乌美村,寻访这座承载着三代爱国情和红色记忆的百年侨宅主人的故事。

  □记者 蔡幼芳 文/摄

  一段红色记忆:杨石魂曾藏身“东乡”,躲避反动派追捕

东乡别业外围墙门顶用嵌瓷书“东乡”两字。

东乡别业主体建筑“元慎公祠”。

  地都镇古称地美都,是一个人文鼎盛之地。邹堂是地都镇一个民俗片乡,俗称“邹堂龙”,包括乌美、枫美、仙埔、南陇、钱后五个村及钱前村下辖的“陇头”。

  据《邹堂郑氏族谱》记载:郑锡藩(1862~1933),乌美村人。清末秀才。爱国华侨。他19岁时府试中式,因无力纳金,遂弃儒从商,创业于南洋,侨居印尼巨港市,以经营橡胶、胡椒、咖啡,建中华轮船公司,运输于印尼星岛间而成巨富。后在槟城结识孙中山先生,深为孙先生的革命主张折服,遂于新加坡张永福别墅“晚晴园”中加入中国同盟会,倾囊助孙中山推翻满清的革命。

  侨宅的另一位主人郑士昭,1886年出生于地都乌美村河墘一户农家。6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1904年,郑士昭往印尼投奔三叔父郑锡藩。1919年,在三叔父资助下,他远渡新加坡,创办“惠丰”商号,经营胡椒、咖啡、橡胶等。不久,他以橡胶贸易而成富商。发迹后的郑士昭,与三叔父一样,资助中国革命,并结识何香凝。在何香凝往南洋募捐活动中,郑士昭积极囊助,获何香凝亲赠虎画三幅。几十年后的1956年5月1日,郑士昭被特邀为广东省侨眷代表到北京参加“五一”庆祝活动时,受到了何香凝的亲切接见。

  1926年,郑锡藩和郑士昭合建的“东乡别业”竣工后,就置买田地,广招佃户,容留他乡举族前来依附。当年招住的佃户,大多是普宁钟堂村的农民,杨石魂的胞姐,就由钟堂村出嫁到“东乡别业”。而“东乡别业”的一段红色记忆,就来自于此。

  揭阳市社科联原主席郑智勇先生曾著《邹堂郑氏的研究》一书,他向记者介绍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1927年4月,潮汕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疯狂逮捕并杀害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杨石魂也被悬赏通缉。4月14日深夜,杨石魂从汕头逃脱反动派魔穴后,趁着夜色泅海而过牛田洋,上岸后,藏身于“东乡”胞姐家中,躲过反动派追捕。

  少年郑子南,被誉为“星洲神童,海上文龙”

郑子南应约为揭阳双峰寺题词“万德庄严”。

邹堂南庄公宗祠内门匾“世德”两字,是郑子南12岁时写的。

青年郑子南与父亲郑士昭。资料图片

  在揭阳双峰寺的文化长廊上,挂着一幅“万德庄严”的题词,落款为纽约大学郑僧一,下面有人物简介:郑僧一,祖籍揭阳邹堂人,1918年出生于印尼巨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在佛学研究与教学方面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郑僧一,俗名郑子南,郑士昭的次子。

  郑子南自幼聪颖,郑士昭特意从潮汕庵埠鹤陇将他的舅父、前清秀才苏若衍聘请至新加坡,专授郑子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少年郑子南诸子百家、诗书礼乐,无不涉略,尤以书法见长。5岁时,他已能在地上铺宣纸书写大字。于宠爱之中,郑士昭常常以国家民族气节教诲儿子。在家风熏陶下,少年郑子南心中,早已播下爱国的种子。

  1930年,12岁的郑子南,跟随父亲参加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发起的筹赈豫陕甘三省旱灾义展。他在义展上书写“舞事”两个大字,被福建省一巨商以50叻币购去,一时传为美谈。郑子南也被当地华侨赞誉为“神童”。当时,恰逢揭阳前清举人郭玉龙到星洲(新加坡),听闻此事,欣喜之余即咏《赠神童郑子南》一诗以赠:“异国逢灯节,同乡韵事多。何其沧海上,得见小甘罗。”郑子南也在众人的鼓励下,以诗答谢,诗云:“入门下马气如虹,贯耳大名识巨公。愧我鬼才非长吉,高轩怅望日方中。”

  在乌美村“南庄公宗祠”内门匾额上,记者看到有贝灰刮制的“世德”两字,是郑子南幼年时的墨宝,当年由新加坡送到乌美村,由族人刮补上的。小小年纪才华若此,乡亲们亲切地称赞他为“海上文龙”。据族中老人讲述,清朝初年邹堂有郑匡夏中举,潮州知府吴颖题“九霄雕鹗”和“盛世文龙”两匾相赠,悬于“南庄公宗祠”内。邹堂父老因为郑子南在海外文名远播,所以用 “海上文龙”称呼他。

  1936年,郑士昭举家由新加坡重返故里,19岁的郑子南随家人回到乌美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自此全面爆发。这一年,郑子南前往汕头读书。他看到学校悬挂的“航空救国”标语,遂立下学习航空的志向。1937年年底,郑子南千里迢迢,自费前往美国洛杉矶航空工程学院学习航空工程。毕业后,郑子南进入南加州大学哲学院学习外交与比较宗教,并被选为该校中国学生会会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郑子南先后任美国航空公司工程师、空军训练司令部译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贡献了力量。战后,郑子南就职于联合国国际难民组织、美国新闻处文化组等,并在崇基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兼教历史。

  创办“远芳义学”:开地都捐资办学先河

郑子南重书邹堂名士郑约珊所撰名联。

“元慎公祠”凹肚门楼的4幅名人书法石刻。

  1948年,潮汕旱灾,粮食歉收,地都邹堂郑氏族亲有两人因饥馑而上吊。郑子南遵从父命,回乡购米赈灾。此段经历,据他1992年5月23日写信答复郑智勇先生时说:“当年乡里旱灾失收,河墘二人上吊,父亲召我回家,由我向汕头购得白米60大包,每包百斤,运乡分赠河墘‘近亲’和东乡‘远邻’。这笔钱由我向友人借贷,父亲认账。”此义举,传颂梓里。当年的揭阳县长潘汉逵赞道:“购米施赈,贫黎咸沾德惠。”

  在奉父命由美国返回家乡施赈救灾的这一年,为纪念去世的母亲苏远芳(别名木兰),郑子南将分家所得自己的份内家产连同父亲预留的30亩“香丁田”全部捐出,在东乡别业“元慎公祠”创办了“远芳义学”,免费招收族中及附近乡村子弟就读,此举开创了地都捐资办学之先河。

  当时邹堂名士郑约珊,闻此兴办义学善举,写下“肖男不恋分家饭,好女岂贪嫁时衣”联语,一时传为美谈。县长潘汉逵为此专函表彰郑子南:“关心桑梓教育,捐资创校,纪念尊慈。棫朴遗风,孝思不匮,至堪敬佩。敬赠‘菁莪毓秀’题词,籍表矜式。”潘汉逵还欣然应聘为“远芳义学”的名誉顾问。

  谈起郑子南母亲木兰的为人,现年91岁的乌美村民郑民智老人,讲起一件旧事。当年,佃农郑炎名因歉收请求减租三石,木兰当即应允。炎名回家后,回头来说,再减三石,木兰又允。后来,众人怂恿炎名再去请减租赋。炎名壮着胆子第三次去见木兰。木兰笑着责问了一句:“该减多少为什么不一次说呢?”最终还是应允了,再减三石。炎名自此逢人便夸木兰“明明是过好(意为‘太好’)”!

  弘扬中华文化,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贡献

郑子南为邹堂南庄公宗祠题“德门令望”匾。

郑子南为邹堂郑氏祖祠题“旧德先行”匾。

  1957年,郑子南正式皈依佛教,法号郑僧一。从此,他在美国纽约大学讲授佛学研究课程,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郑子南说,对佛学的研究,是基于弘扬东方文明这一宗旨。因此,在佛学研究方面产生的“东方效应”,应该说,是他对故国的一种“独特的贡献”。

  上世纪60年代,站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郑子南撰写了两篇关于中国诗词研究的文章并发表,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日本岩波书店将它译为日文,美国大学又将它列为学生读物。

  据《邹堂郑氏的研究》一书所载,1993年1月25日和2月22日,《瞭望》周刊(海外版)连载了郑子南的回忆录《美国的中国热》,3月22日,又发表了他再谈“中国热”的文章《克林顿与罗斯福》。《瞭望》的编者按写道,该文作者的研究成果,过去即曾对发展中美关系作过贡献,如其1966年、1970年发表的两篇从中国文学传统论中国诗词的论文,基辛格博士在1971 年首次访华前即推荐给其僚属传阅。相信这次发表的文章也会对促进中美关系起积极的影响。

  从少年到古稀之年,郑子南始终以爱国为本,他曾以陆游诗句“丹心自笑依然在”,表达对祖国故土的赤诚之心。

  1993年11月,郑子南偕二姐烘云回故乡揭阳作历史文化考察,时任揭阳市副市长李衍平亲切会见了他们姐弟,并陪同参观了揭阳学宫、揭阳双峰寺、吉祥寺等名胜古迹。郑子南应邀为揭阳双峰寺题写“万德庄严”四字。故乡之行,乡情族谊深相连,令郑子南万分珍惜。一片深情之中,他还为邹堂“郑氏祖祠”题“旧德先行”匾,为“南庄公宗祠”题“德门令望”匾。

  离开揭阳后,郑子南还到香港访亲,后返回美国。

  1994年4月3日,郑子南因病遽然西逝。

  揭阳知名学者孙淑彦先生特撰挽联以寄哀思:十二书名惊四座,由神童而教授,桃李三千伤化雨。

  千秋事业有文章,从中国到美洲,行吟万里播春风。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