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仰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研究中,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敢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以达到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的目的。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增强师生情感,引导学生“想学”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要激发学生“想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闲聊,增强师生交流。上课时,对语塞和胆小的学生加以鼓励:“别着急,再想一想,想好再举手。”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用掌声鼓励:“你真棒。”日常生活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和活动的机会,接近他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猜谜语等。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你进步了,要继续努力”“加油”等评语鼓励他们;或者给予一颗红星以示表扬、肯定。同时,我也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就有动力。所以要乐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乐学呢?
(一)创设情境,乐于求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采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小猫到老山羊水产店买鱼的图像,并通过设问:“小猫买鱼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钱(也就是人民币)。继而设疑:“你们会兑换人民币吗?该怎么样兑换呢?”通过创设这样的购物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传授变为生动有趣的兑换游戏,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二)实践操作,动中求知。低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观察力不强,因而多让学生动动手,摆摆学具,并加以指导,能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要学的知识。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剪一个长方形,再剪一个正方形,然后让他们观察正方形有几条边,是否相等,长方形有几条边,哪些边相等,接着指导学生试一试用两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用4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他们有机会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乐学,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疑难问题,有时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去击破难点,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课本上的插图是静止的,学生不易看懂。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钟面变化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钟面,掌握了时、分、秒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及进率。这样通过优化教学手段,不但解决了难题,而且击破了教学的难点,易于理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当然,要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和指导,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敢于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努力地拓展他们的活动空间。如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找答案。例如应用题的一题多解、简便计算中的不同解答方法等等,都可以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材料。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