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刚过国庆,我应朋友老陈之邀,特地到江苏如皋走了一遭。至于目标,并非水绘园、定慧寺等当地知名风景,而是为了吃上一只曾被郑板桥大赞为江淮数一名肴的蟹黄包。
我们去的那家铺子位于小巷内。正当东方刚刚吐出一丝霞光的时分,到店里吃包子的人已是络绎不绝。再看铺子内,七、八个操作工围坐在一张长条桌旁,正用专门的工具拆、剪、碾、轧、挑、刺,拆解着螃蟹。瞧那娴熟的技法,与其说是在剥蟹,不如说是在雕琢时光。
据老陈说,作为我国百姓非常喜欢的传统面食,一只包子的品质,首先在于皮子。蟹黄包用老面发酵做皮,在香气、延展性、柔韧度方面,要优于那些用死面制皮的包子。
地道的蟹黄包,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就将面粉加水和好,添上老窖水让它发酵多个小时。这样做出来的包子皮,口感兼顾松软与扎实,多嚼几口甚至能吃出面粉淡淡的天然甜味。
但对于蟹黄包来说,皮子只是外在,馅料方是灵魂。如皋蟹黄包用的螃蟹,最好是河沟港汊捕来的野生绒螯蟹,蒸熟之后,再手工剔出蟹黄与蟹肉,混合以猪腿肉丁、笋丁等,掺在用生猪皮精心熬成的富含胶原蛋白的皮冻中,并放适量绵白糖、原抽酱油,再加麻油、料酒、姜末、葱花,这样就做成了蟹黄包的馅。
说到以蟹黄做包子馅,其实并非如皋人的首创。像周边靖江、南京等地都有皮薄汁多、汤清不腻的蟹黄汤包,常州也有加蟹小笼包。只是前者仅能略品那火柴头大小的丁点蟹黄蟹肉,后者也只在包子顶部搁有一小块橙红蟹黄,馅料中的主力军还是猪肉。想真正过一把蟹瘾,还得数如皋蟹黄包。若将蟹黄汤包喻为液体瀑布,那蟹黄包就是固体熔岩。
当天的我,眼瞧着店内师傅在包馅时,往面皮内填进一大勺、两大勺甚至三大勺蟹肉、蟹黄,真让人担心面皮是不是都快撑破了。
好不容易轮到了我们,点好餐,拿着牌子刚落座,跑堂伙计便将热腾腾的包子置于盘中端了上来。随包子一块上的,还有一小碟香醋与一小碟姜丝。
透过一股子无法遮挡、袅袅直往外冒的浓香,单从表象来看,眼前这中黄边白,犹如一朵盛开菊花的蟹黄包,已显露出美味的端倪。就如之前说的,较之带着份食不厌精的讲究和精致的蟹黄汤包,蟹黄包的风格完全不一样。那一只就占掉大半盘子的个头,不仅淳朴,还别具一股肉眼可见的扎实感。
拿取、品尝蟹黄包也有讲究。先用三个手指,从笼里沉甸甸地提起包子,再用嘴在包子的正中,咬开一个小口,轻轻吸食那极致浓稠的蟹黄汁,于阵阵猩红油润喷涌出“横行介士”的浓香中,味蕾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兴奋状态。
之后,搛一筷子姜丝,缓缓插进包子里,增加蟹黄的鲜美度,继而往馅里倒点香醋,去腥解腻,正式开始品尝。
那发得暄软,厚度恰好的面皮,被蟹油浸成金黄,温柔地包裹住由蟹黄、蟹肉、皮冻联手打造的胶质馅,也裹住了浓郁澎湃的鲜香。一口咬下去,里面大量艳艳的蟹黄、洁白的蟹肉、淡红的猪肉,简直觉得打开了一个百宝箱。该种拳拳到肉,却又融合平衡,能一次感受到数种不一样鲜醇的美妙,便于此时,频频流连于齿颊,绽放于舌尖哉。
王蕙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