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
李敬泽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
□高 低
著名作家及评论家李敬泽的力作《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堪称一部蕴含深厚智慧与独到感悟的历史随笔精品。该书不仅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界限,与春秋时代的英雄豪杰、智者圣贤进行心灵碰撞,更在字里行间激发了读者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成长。
李敬泽巧妙援引《左传》《史记》《诗经》《论语》等经典,以诙谐而精准的笔触,对春秋典故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与重构。他笔下的春秋,绝非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融入了对人性、道德、社会等层面的深刻省思。正如李敬泽自述:“‘我’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去,在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漫游,有所见、有所思,有所笑、有所悲。”
全书五十三篇篇章,犹如五十三条通往历史的幽径,引领读者穿梭千年,与春秋英杰智者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北宫黝的孤胆、孟施舍的豪放、孔子的仁爱……在李敬泽的笔下,这些人物跃然纸上,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交流。
李敬泽在书中并未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贴上好坏、对错的标签。他深知人性中的光明与阴暗并存,每个人都是善恶交织的复杂体。因此,他以包容与理解的心态描绘每一个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纠葛。这种写法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立体鲜活,跃然纸上。
李敬泽坦言,他的创作深受鲁迅先生《故事新编》及其古典文学研究与古史书写的影响。“鲁迅先生如同汪洋大海,我从中汲取的点滴已足够支撑我写成一部小书。”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认为,这本书将古人与今人对照,春秋时人是有趣的、有脾气的,这本书亦是一个有脾气的人的作品。这是一部在鲁迅先生的意义上“骂人”的书,针对的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处境、生活、心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人的那点“小心思”。
李敬泽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同时,巧妙融入了对生活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他通过春秋的人和事,映照出现代人内心的光明与阴暗;他提及寺人披的“平庸之恶”,让人联想到耶路撒冷受审的艾希曼;他赞誉邓析的勇敢与智慧,则提醒我们不应盲目迷信权威,而应敢于质疑,勇于挑战。这种对现实社会的细致剖析,使得本书超越了单纯历史随笔的范畴,成为了一部探讨人性、情感与智慧的宝贵作品。
谈及李敬泽的历史散文书写,作家黄德海表示,圈内人私下称之为“敬泽体”:“一个作家有了文体,才是属于文学界最大的创造。”李敬泽在书中写道:“春秋的人真是中华文明的少年,血气方刚,不管是为善或者作恶,都有光芒。”春秋时代的人们,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尚未受到后世宋明理学那般“中规中矩”的束缚,每个人都有着鲜活而独特的个性。这种“无拘无束”的多元色彩,正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我们往往被模式化,忘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与选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言:“认识你自己。”李敬泽的《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正是这样一部引领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人性的重要作品。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人性的本质始终相通。唯有深入理解自己与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