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阳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在教材中挖掘与文化自信相契合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挖掘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寻“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言文及古诗词诵读,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学习文言文,促进古典文化的渗透。语文教材精选优质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记载着我们祖先在思想、科学、文艺等方面的成就,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教师可根据学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两个小孩观察到的现象及各自坚持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脉络。启发学生想象孔子“不能决也”的神情,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实态度。让学生积累孔子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学习孔子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小学语文教材还安排《伯牙鼓琴》《学弈》《书戴嵩画牛》《自相矛盾》《杨氏之子》等文言文,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孩子的生活体验,以短小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某一道理,促进中华古典文化的渗透,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学习古诗词,感悟传统文化的美。古诗词语言优美、凝练,讲究平厌对仗,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我们可加强学生与经典诗词的接触,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把古诗运用到生活当中。学生通过托物言志诗词的学习,继承和弘扬高尚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又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五夜望月》等诗篇,教学中,让学生查找传统节日的习俗,还可通过视频播放春节家乡举办的“舞龙”“舞狮”“英歌舞”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或传说的了解,感受节日所蕴含的人情美,习俗美,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弘扬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铸“魂”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记载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在六年级上册教学中,以“革命岁月”为主题,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六年级下册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安排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生炸暗堡》《毛主席在华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囚歌》等课文,教材从不同角度展现革命领袖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先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认识很多革命先烈,了解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努力奋斗,担起历史的使命,在新征程上创造更骄人的成绩。
此外,我们可多维度地开展语文活动,营造书香浸润校园的大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可让学生穿上古代服饰,配上古琴乐曲吟诵古典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可在教学中围绕人文主题,安排“聊聊书法”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学会欣赏书法家的作品,感受我国的书法艺术魅力。或开展书法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总而言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发挥语文学科铸魂育人的优势,让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