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学生行为问题更为突出。本文通过正向行为支持理论,探讨如何在农村小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构建激励氛围、注重反馈与家校协同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向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未雨绸缪,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农村学生由于日常生活较为简单,他们的行为习惯多来源于家庭和校园,因此教师在行为引导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预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行为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例如,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无论是所生活的村屯还是家庭之中,卫生条件和人们的卫生习惯都可能不够好,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教师对此可以开展以“爱护校园环境”的活动,在班级整理桌椅,拖地擦窗,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捡拾垃圾,清理操场。通过这种直接参与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环境清洁的必要性,逐渐形成主动保持环境卫生的意识。这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行为教导,构建积极的班级氛围
农村小学的学生对于集体荣誉感和教师的表扬尤为敏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构建向上的班级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正向行为。例如针对农村学生中常见的破坏性行为,如在课桌上乱刻乱画,教师可以开展“文具保卫战”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爱护公共物品,并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体会到公共物品被破坏后的不便。这类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也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理解合作与守护的意义。
教师还可采用“班级榜样”的形式,在班级设立“行为标兵”评选制度,每周末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选,优秀者得到全班的认可和奖励。这种正向的激励机制,让学生不仅有动力改进不良行为,还能促使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重视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行为调整
及时有效的反馈是引导学生行为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发现学生表现出正向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肯定性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积极影响。例如,在体育课中,某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整理器材,教师可以立即表扬该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并将其作为榜样展示给全班同学。通过及时反馈,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值得坚持的,进而逐渐内化为长期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指出,正向强化对于行为形成至关重要。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反馈应当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结合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使用表扬、奖励小礼物等方式来强化正向行为。
四、家校协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
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依赖家庭,许多行为习惯也在家庭中延续。因此,家校协同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家校沟通,建议家长在家庭中延续学校的正向行为引导,为孩子提供温暖且富于鼓励的环境。例如,建议家长设立家庭小任务,如让学生参与日常家务劳动,帮忙整理农具或打扫房间,并在完成任务后给予表扬或小奖励。这种家庭中的行为实践,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良好习惯。
教师还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例如,开展“环保家庭”评选活动,鼓励学生跟随家长一起清理村庄公共区域的垃圾,通过这类活动,学生不仅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在家庭中树立榜样作用,和家长共同参与正向行为的实践。
总之,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正向行为引导是一个长期的、逐步递进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行为特点,通过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向行为支持理论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管理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