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楷隶自作诗《潮阳海门双忠庙》

王湾诗

观书寻理,读画陶情

唯德是蹈,唯仁是依

沿江路湿地公园即景

行草自题梅花水仙图 图片由 杨小琪 摄
□记者 黄丽丽
漫步沿江赏水城,岐山晓翠景常新。
人文荟萃天星集,代有高贤励后人。
这首诗作是书法家孙喜和近日漫步揭阳市区沿江路湿地公园时,心有感怀吟诵而成的。能诗文擅书画的他,尤以书法见长,执毫运腕,于宣纸之上挥写所见之景,尽显书法之遒劲;吟诗咏怀,字里行间流淌着洋溢古今之情;挥毫泼墨,画中亦见书法之骨力与精神。笔墨纵横之际,是咏怀,是人生见解,也是书法家性格与情感的写照。
记者:孙老师,请您先聊聊书法的求索之路,有哪些人或事对您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孙喜和:爱好学习书法是我终其一生的事。我们这一代人,上小学是用毛笔写字,从坐姿执笔到端正写好每个字,老师都认真辅导、严格要求。中学阶段,我为学校写专栏兼画插图。参加工作后,写宣传标语、抄大字报,毛笔字派上用场,那时也只是懂得写毛笔字,没有书法这个概念。
从写毛笔字到练“书法”,是个渐进的过程。青年时期,喜获《宋高宗千字文》摹本,这是我学会写毛笔字后接触到的第一本字帖,后中国《书法》杂志创刊,我即订阅学习,逐步了解中国汉字源流,以及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1979~1985年,又先后进修首届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及中山大学中文函授中心各3年,进而理解文学与书法创作的紧密关系。
知命之年,我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第四期书法研修班”学习,导师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对各种书体现场示范;点评学员作业的优缺点,临帖字法到位与否,用红线圈改,体现出增一分太长、短一分则太短的规矩。听著名书家林岫诗词知识专题讲座,对我用诗词融入书法文化启迪良多,对“书法”和“诗词”的认知打开闸门。沈鹏先生对书法提出的“微调论”,是入古出新的概念,指出方向,使我萌生更高层次的追求。三年结业,我写了一首感言诗:“半世临池无入法,导师示范细揣摩,他年能执屠龙笔,也抄黄庭换白鹅。”
记者:请分享一下您日常练习书法的心得?
孙喜和:要提高个人书法水平,我的感悟有三点,一是精读,二是多悟,三是勤练。
精读是入门的第一步,也叫学会读帖。写书法要求达到一种境界,要精选自己喜欢的古帖,多读强记。白蕉先生云:“宗师既定,步趋是式。循墙面壁,入由一家。”
多悟是指各家的字法要多参悟,领会其结体的不同。
勤练是每天为自己定下练习时间并完成作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字的“藏、露、起、收、转”笔笔是法,哪个书体都有口诀。提按、使转、拖、拉、擦、扫、翻、折、钳、绞、顿、挫、甩。平时废纸练笔、取势运作也是练习过程。至于创作阶段,还有书法布局,有“犹如登阵”“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讲究。沈鹏先生的“微调论”是“有我不有人”的境界,在实践中令我深受教益启迪。提高悟性和勤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之不得,求之不得。知名学者孙淑彦先生称我为“勤龟”,余不颖,虽学有年,尚未敢妄自言“法”也。前贤云,作书作画,一字金针曰“活”,是书画的生命所在,“死机死字死画”,徒苦人耳。
记者:在您的创作历程中,有哪些作品令您印象深刻?
孙喜和:《庐山含鄱口抒怀》是我一幅自作诗书法作品,于2000年参加庐山“诗词研讨会”期间,游庐山含鄱口登五老峰时寄怀之作。作品以王铎行草为法,信笔挥洒,以笔断意连、行气贯通的书法特点表现大美山川。
另一件是丈二匹题为《朝霞》的水墨国画巨制梅花图,曾见云南大理古寺前一宋梅,主干高约5米,枝干伸展约12米,干如青铜根如铁,历经沧桑800余载。作品创作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歌颂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绘画并作梅花赋长题,诗云:“暗香标国格,一品独称雄……”以行草书撰写,并通过笔法、线条处理,发挥笔锋的提按使转,以刚劲的线条与梅枝的苍劲相呼应,用飞白之法表现梅干的斑驳沧桑,以此表达寒梅傲霜的铁骨铮铮精神。
记者:您的诗书画是如何做到相辅相成的?
孙喜和:诗书画的关系是三个不同的独立艺术领域,又有共通之处。可以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法是诗文在画面上向读者传递第一信息的符号,也是重要的载体。因此,历代的书画大家都在穷其一生,极力追求这一领域的有机融合。“文人画”就是诗书画印合璧的代表。郑板桥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吴昌硕则是“平生最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创作中有二种常有方法。一是先有吟咏,借情入景,也就是先有诗或文。心声既现,然后“笔受腕”,以诗意入画。二是先有景物,借物寄情,心生动因,即“创作欲”,然后成画,再或真或行或草或隶或篆题上诗文,书体不限,内容贴画就好。前贤的艺术修养,为后学者提供借鉴,艺海博大精深,老骥伏枥,未忘仰望星空。

个人简介
孙喜和,又名孙望,自号阿农、桑浦山人、不惑斋主,斋号乐和轩。1946年生,揭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出版《孙喜和诗书画》《孙喜和书画精品集》《乘物游心》《闲墨余韵》等作品集。
“一家之言
写好书法,是每个书法人一生的追求。书法创新是一个艰辛历程,“阳春白雪”只是极少数天分极高的人才能达到的,雅俗共赏应是更接地气。
——孙喜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