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金融如何推动经济持续…
·“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
·夯实“强市之基” …
·打造精神文明栖息地,…
·“云签发”助力揭货“…
·“点亮”乡村夜经济 …
·引领党员干部更好担当…
·交通宣传“大喇叭” …
·小寒时节,如何养生?
·刷流水办贷款?当心成…
·“醉”不容恕,酒后伤…
·深夜豆浆香飘街巷
·微话题
·2025,关注这个世…
·银装映冬色,梅香暖乾…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
·《乙巳年》特种邮票发…
·目前儿童呼吸道感染仍…
·俄乌冲突前美方就已“…
·韩国法院驳回尹锡悦方…
·五大关键词,盘点20…
·中国楼市止跌回稳初见…
·2025年大力推进商…
·各线城市房价同比降幅…
·全国10余个城市收购…
·多地宣布“取消公摊”
·五经富烟花火龙蓄势待…
·原创歌曲《揭阳应急人…
·文化意蕴丰富的腊八节
·非遗保护,是传承更是…
·脸谱的起源和分类
·两宋的“金玉”与“败…
·多元化的“怀旧”,造…
·“中华战舞”动九州
·【新书荐读】
·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非遗保护,是传承更是启迪

时间:2025/1/6

  章 清

  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人生庆典……在红黄蓝白交织的黎族织锦中,温暖的手指与细腻的丝线共同编织的是匠人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的尊重,传承的是技艺,传递的是智慧与情感。近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进彼出,意味着这项有着3000年历史的技艺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传承人不断增多,存续力不断增强。

  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成绩单熠熠生辉。44个项目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稳居世界第一,这既是对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赞誉,也是对中国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努力的肯定。国内层面,国务院公布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305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累计超过10万项,这些数据无疑是中国非遗资源丰富性与保护力度的最好证明。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创新性地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创举为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一样,“羌年”也在前不久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族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其古老文化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得到了完整保护。这些保护区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化,也为国际非遗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重要部署。通过构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善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和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等措施,中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传播普及程度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保护,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关乎现代社会的滋养与启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乡村振兴,是非遗保护的广阔舞台,它让非遗有了更加生动的实践场景,让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生机。两者相得益彰,定能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文化振兴画卷。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