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林烟花火龙

起 源
俗称“烧龙”,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融舞蹈、服饰、潮乐、武术于一体,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揭阳县志》记载,乔林烟花火龙始于明代磐溪都古乔,即今乔东、乔西、乔南社区。
相传,“烧龙”这一民俗起源于明朝末年,当时盗寇蜂起,屡犯村境。乔林人英勇反抗,数次击退敌人的围攻。村民为欢庆胜利而制作龙灯,舞龙庆祝,最终衍化为贺岁民俗。
流程
包括“游龙”“舞龙”“烧龙”,人声鼎沸,观者如潮
乔林烟花火龙包括“游龙”“舞龙”“烧龙”。
每年到了腊月里,人们就开始扎龙。竹篾作龙的躯体,丝绵纸糊成“龙灯”,再涂绘鳞甲、云朵、八宝、太极等,制作成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蛟龙形象。
次年农历正月初一起,人们开始游龙、舞龙迎春,全龙分九节,由体壮青年擎举,追随着“龙珠”舞动。龙队所到之处,人山人海,夹道欢迎。
夜间游龙灯,另具特色,龙身各节点上灯烛,通体透明,色彩更加鲜艳。龙眼射出炯炯光芒。硬节明,软节暗,更似一条隐现于云雾间的蛟龙。表演至正月初五结束,正月初六开始扎火药架,正月初八便为“龙”安插上各式各样的烟火,正月初十晚燃放烟花火龙是活动的高潮。
正月初十晚上,附近的乡邻和从外地专程赶来一睹烟花火龙风姿的游客聚集在准备好的场地周围,人声鼎沸,观者如潮。
舞龙的健儿燃起烟花火龙,场边数炮齐鸣,彩龙腾跃飞舞而出,口吐火球,眼射青光,身喷焰火,尾垂绿烟。龙珠导舞,蛟龙冒烟吐火,冲云穿雾,腾跃盘旋,犹如真龙奋身云海,搏爪夺珠。
还有烟花凤凰、烟花鲤鱼闪亮登场,烟花瀑布流光溢彩,全场四周“地滚”(烟花名)射出五颜六色的火花,俨如一盆盆怒放鲜花,美不胜收。
此时,火炮声、锣鼓声、人们欢呼声互相交织,一片热闹欢腾的喜庆景象。

影响
联结乡情乡谊,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林烟花火龙的舞动和燃放都表现出豪迈情感和英雄气概,感召着人民群众,传达着扬正压邪、勇敢拼搏、团结战斗的精神,也表现出人民群众崇拜勇敢、刚强、百折不挠的品格。
如今,这一古老的习俗,也成为联结乡情乡谊,凝聚侨心民心,增进乡邻、邻里、侨胞和睦团结的重要纽带,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风调雨顺、富强昌盛的祝愿。
2008年6月,乔林烟花火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字:蔡烨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