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我国将增开银发旅游列…
·年俗非遗登上大舞台
·让千年古城焕发更大生…
·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提…
·打造书院文化 赓续…
·1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
·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160家企业提供36…
·搭建供需桥梁 助力…
·长八甲火箭首飞看点解…
·勇闯科技创新“华山一…
·苦干实干展作为 创…
·遇车祸死亡赔偿引发纠…
·汤圆热销花灯俏 红红…
·节后宣传不停歇 守护…
·职工喜迎元宵,共享古…
·“拆东墙补西墙”诈骗…
·兴·揭阳
·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群…
·科学谋划,不断提升县…
·串起城乡居民“幸福路…
·节后开工忙 奋战开…
·本土音乐会奏响新春序…
·春日李花漫山开 乡…
·科技文化双驱动 校…
·严打非法金融活动 保…
·以球会友 精彩“羽”…
·“舞”动风采 跳出活…
·节日人气旺 游玩趣事…
·汇聚智慧力量,共谋高…
·文明之花绚丽绽放 …
·多措并举筑牢禁毒安全…
·良性互动促发展 优化…
·宣传惠企政策 纾解…
·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驰骋绿茵 “足”够…
·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
·切磋棋艺 以棋会友
·竞技贺新春 精彩“篮…
·加强业务交流 弘扬中…
·冰与火之城,梦与爱交…
·蛇年元宵节“十五的月…
·多彩民俗 喜迎元宵
·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调…
·严惩利用网络敲诈勒索…
·中消协点名“两个菜要…
·泰国断网打击跨国诈骗…
·美国就关税问题向印度…
·贷款项目储备充足投放…
·中国银行:坚持高质量…
·帮助客户及时止损
·个人养老金选工行
·沪指震荡整理,盲盒经…
·ETF总规模达3.8…
·机器人概念火爆 相关…
·精准施治优质服务,守…
·医生教你读懂消化系统…
·没喝完的饮料放多久后…
·“不吃早餐危害大”有…
·中西医结合解凶险“腰…
·立春时节这样养生
·有关睡眠的四个疑问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勇闯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
—— 解码河南“重建科学院”改革

时间:2025/2/12

  □新华社记者  李 俊  张兴军  韩朝阳

  撒下一颗创新“种子”,呵护3年多,能长成什么样?2021年10月,面对“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的紧迫形势,河南省认准“华山一条路”,重建重振科学院,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3年多来,河南以体制创新助力科技创新,将一家不太起眼的科研事业单位,重塑为开放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突破创新发展瓶颈的特色路径,为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布局创新发展“关键一子”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余龙在阔别许久后,回到河南省科学院,受聘为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熟悉又焕然一新的平台”让他振奋。

  在省科学院工作35年的研究员陈峡忠对此充分理解。他说,时至2021年,建院60余年的河南省科学院只有16家零散的下属机构,本部位于郑州一处不起眼的小院,“不像省级研究机构,倒像一家作坊”,2021年往前10多年,退休170余人、流失120人,很难招来高层次人才。

  彼时,这里的窘境也是河南科创的缩影。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是河南的特点,但提起科技创新,似乎“矮人一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7位,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徐彬说,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闯出一条生路、走出一条新路。

  面对“旧力渐弱、新力难生”的困局,2021年秋,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十大战略”之首,重建省科学院成为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子”。

  河南省科学院科研事业部部长宋晓辉说,当时是以“退一步,进两步”的思路推动改革——先用财政编制“稳预期,聚人气”,事业编制由400多个增加至3000个,给予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育、项目实施;再用灵活机制激发活力,明确省科学院可自主设立或调整所属研究所、实验室。

  从16家零散的下属机构,到49家阵容强大的研发实体,变化翻天覆地。改革之后,河南省科学院布局集成电路、先进导体材料研究所等研发实体,形成全周期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重回故里,余龙发现小到一台制冰机,大到各类仪器设备,只要科学家有需求,都会被尽快满足。“住房、交通、医疗,方方面面都安排好了,全身心搞研究,没有后顾之忧。”余龙说,“这里的体制机制创新及科研配套政策正迈向一流水平。”

  昔日“门前车马稀”,今日“孔雀中原飞”。“2021年之前,一个院士没有,国家级人才仅有个位数。2021年以来,引进20多个院士团队,招引青年博士(博士后)5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我们的人才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省级科研院第一方阵。”

  “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

  河南省科学院8楼一侧,走出电梯,迎面就是一片宽敞的学术角,白色矮桌、灰色沙发,年轻人三五成群在此热烈讨论。

  “以前在老院区,4个会议室长期落灰,现在新院区有13个会议室,但学术讨论太多,还要相互争抢。”抚今追昔,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正龙感触颇深。

  热情源自何处?“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的制度保障是核心秘诀。2022年9月1日,《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施行,为一家省级科研机构“量身打造”法规保障,在全国尚属首例。

  “过去是前半年写计划,后半年写总结,能有多少时间搞科研?”科研人员们呼吁,改革就要直击痛点问题。

  “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创制性法规保障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宋克兴说。

  改革过程中,河南省科学院获得编制使用、成果转化、经费支出自主权。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实现直通车,拨付周期由4个月缩短至21天;50万元以下的省级科技项目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

  2022年,专注于碳基复合材料研究的任宣儒被招引到河南后,郑州为其所在团队解决用地问题,河南省科学院提供6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过去在高校工作时,买一台几十万元的设备,都要排队很久。”任宣儒说,现在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这种自主权让他感受到改革力度、科创诚意。

  营造了优良科研生态,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3年多来,河南省科学院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启动20余项技术攻关,达成100多项合作协议,在超低损聚合物光波导材料开发、高速跟踪系统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去年9月,河南省科学院获批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徐红星承担的“极端光场制造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填补了河南在该类型项目上的空白。

  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河南布局27家省实验室、55家省产业研究院,以省科学院为核心的中原科技城、以省医学科学院为核心的中原医学科学城、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中原农谷“三足鼎立”、多点开花的科创局面正悄然形成。

  科学家牵手企业家,尝到创新的“甜”

  一只手抓科学家,一只手抓企业家,把这两个“家”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新质生产力。河南尝到了创新的“甜”。

  地处豫晋交界的焦作市沁阳市,曾因玻璃钢、造纸、皮革等产业风生水起,近年来却因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低,一度发展乏力。

  转机出现于沁阳市与河南省科学院探索“院地合作”发展模式,共建沁阳科创园,打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

  3年前,河南省环境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田振邦,带领团队组建的河南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落地科创园,搁置多年的环境功能纤维产业化项目3年完成中试,相继有6项实验室成果实现转化,累计收益约5000万元。

  目前,在沁阳科创园,这样的创新团队已超过100个,累计孵化企业50余家,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正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

  当下,科创格局之变也在推动河南广大企业实现理念之变、视野之变。位于新乡卫辉的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彩印业转入食品饮料包装领域后,投入约1亿元研发经费,开发出安全、环保的功能性聚酯薄膜全新制造工艺,大幅降低成本,成长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领域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

  尝到甜头的银金达集团主动融入河南科创体系,建立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先进聚酯材料中试基地,借科学家之力,打通“科技到市场”的创新链条。

  浇水施肥、遮风避雨,科技创新的“种子”日夜生长,逐渐开花结果。2021年至2023年,河南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8%、14.6%,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2024年全省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2%.科创格局之变,正助力河南经济实现动能之变、结构之变。

  新华社郑州2月11日电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