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燕生
化学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既能学到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能训练科学的方法与思维,还能培养优良的科学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实验是极为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手段。它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解决化学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价值观念获得新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涵盖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具备一定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强调,化学实验室应是学生学习最有效、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实验不仅能助力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并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还能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科学方法、强化科学能力的培养,并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实验中融入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正确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观察现象到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各个步骤,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 “原电池”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导他们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以验证这些假设,最终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方法,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中强化科学能力的培养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包含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克服不良观察习惯,注重观察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提升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比如,在实验中提醒学生留意感官上的刺激以及保持精神集中,确保能捕捉到所有现象,并结合思考,以此培养敏锐、全面的观察能力。
(二)注重实验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构思解决方案的能力。教师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畅所欲言,共同参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例如,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去除杂质的实验方案,通过分析讨论、整合设计,最终实现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实验中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首先,学生需要扎实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树立安全意识。其次,通过在实验中培养美感意识、建立团体协作精神、倡导勤俭节约精神以及锻炼面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启发学生美感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实验装置的造型美、仪器形状的和谐美以及操作的规范美,促使他们在实验中追求美,避免随意操作。
(二)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通过协同实验,如同桌或小组合作完成同一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三)培养勤俭节约的精神。教育学生爱护环境,采取措施减少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推广微型实验,节约资源。
(四)实验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失败经验,找出原因,不断尝试直至成功,以此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总之,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如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等,能够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求。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社会输送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