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座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古城,四季更迭间,美食如同流动的画卷,缓缓在食客眼前铺展,每一季都奉献出独特的味觉盛宴。苏州人不仅擅长将菜肴做得美味,更追求其精致与细腻。松鼠鳜鱼的活灵活现、松花团子的甜蜜诱人、响油鳝糊的鲜嫩爽滑等美味,无一不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而春风和煦、万物复苏之时,若未能品尝到那块象征着春天序曲的酱汁肉,无疑会辜负苏州春天的温柔与丰饶。
酱汁肉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那时的苏州不仅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美食的聚集地。在苏州观前街东头,曾有一家肉店,流传着一段关于酱汁肉的美丽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家店的主人陆氏夫妇救助了一位饥寒交迫、晕倒在路边的老乞丐。为报此恩,老乞丐慷慨地传授给陆氏夫妇一个烧肉的秘方,并留下了自己的破稿荐(苏州方言,指用稻草编成的草垫)作为烧肉时独一无二的燃料。陆氏夫妇按照老乞丐的秘方烧制出来的肉,香气四溢,酥烂可口,很快便在当地声名鹊起。因这肉是用老乞丐留下的稿荐烧制而成,故得名“陆稿荐酱汁肉”。从此,酱汁肉成为了苏州的传统名菜,备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它不仅传递着独特的味道,更蕴含着苏州人的文化与历史。
美食家陆文夫曾说过:“简单的猪肉随着时令变化,烧法不一,有老苏州戏称,一年四季就是要吃好四块肉,春季吃酱汁肉、夏季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吃扣肉,冬天吃酱方肉。”酱汁肉,作为这四季之肉中的春季代表,流传至今,已然成为苏州人一年之中不可或缺的美味。
小时候的春天,我总是体弱多病,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想起自己年轻时,每当春天来临,家里便会做一道特别的酱汁肉,据说能增强体质,抵御春寒。于是,奶奶决定亲手为我做这道酱汁肉,既想为我换换口味,更希望能让我快点好起来。
酱汁肉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奶奶精心挑选上等的五花肉,搭配特制的酱汁,通过慢火精心炖煮,直至肉质变烂。她深知酱汁调配的重要性,用心挑选红曲粉、豆瓣、酱油、糖、葱、姜等多种调料,按比例细心混合,再慢慢熬制,直至酱汁变得浓郁。在炖煮过程中,酱汁逐渐渗透进五花肉的每一个细胞,使其呈现出诱人的桃红色,并散发出令人垂涎的香气。最后,将炖煮好的酱汁肉改刀成小块,装盘时再淋上一勺浓香四溢的灵魂酱汁。这勺酱汁甜而不腻,酱香味醇厚,为这道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那时的我,因生病而胃口不佳,对食物提不起兴趣。但当奶奶端出那盘色泽诱人的酱汁肉时,我仿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所吸引,忍不住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那肉质软嫩至极,轻轻一咬便化于口中,与酱汁完美交融,味道鲜美而不油腻,瞬间激发了我的食欲。随着每一口的品尝,我感觉到身体里的力量在慢慢恢复。奶奶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盘酱汁肉,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奶奶对我深沉的爱与关怀的体现。彭宝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