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渠道,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初中语文与历史知识的融合,在教学中具有尤为突出且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每一段历史的记载与传播,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与历史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先秦时期的散文、两汉时期的辞赋、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元代的杂剧、明清的小说……历史的发展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得以记录。诸多历史典故、人物传记、事件等史实,都蕴含在语文课本之中。由此可见,历史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里,与历史知识相关的课文占比较大。若要深入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以及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相关历史知识,对于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大有裨益。
二、语文和历史知识融合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契合初中学生乐于主动完成自己感兴趣之事的心理特点。例如,在讲解《老山界》之前,我先播放纪录片《长征》的精彩片段,将抽象思维转化为直观形象。接着,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书法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借助多媒体,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广阔的历史背景,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历史,理解课文主题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若学生不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便难以准确理解其主旨。比如,学生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理解文章主旨存在一定难度。作者为何标榜自己为“闲人”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苏轼所处的历史年代,知晓他创作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只有让学生明白苏轼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乐观豁达。
(三)引用历史,激发写作热情
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苦于缺乏素材,实际上,众多历史人物故事都是经典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引用恰当的历史人物事例。这些人物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他们的故事以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可应用于不同话题的作文,且真实可信。例如,写以“勤奋读书”为话题的作文,有《孙权劝学》中的“吴下阿蒙”,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范仲淹等;写“诚信”话题的作文,有《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小元方”,有“曾子杀彘”中言出必行的曾子等;写“乐观豁达”话题的作文,有“夜游承天寺”的苏轼,有歌颂“秋日”的刘禹锡等;写“坚持”“挫折与成功”“如何走出困境”等话题的作文,有遭受宫刑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司马迁……由此可见,历史知识对于写作而言,是优质素材。
(四)融合历史,提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语文教师应充分融合历史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民生、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仁爱诚信、天下为公、和谐包容、英勇奋斗、自强不息、明礼守法等品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加深对祖国、民族及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更为深厚,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总之,语文与历史向来紧密相连。语文教师平时应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历史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史素养,如此才能带领学生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畅游,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热爱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