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同事王姐的女儿今年读高一,有一次,王姐听外甥女跟她讲,王姐的女儿曾经说,将来读大学要选离家远点的学校,毕业后也不会留在家乡工作,几线城市无所谓,只要能离开父母的“掌控”,她就可以做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王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像老妈子一样伺候女儿,她和丈夫赚的钱全花在女儿身上,这个“白眼狼”还对自己这么多意见。
新同事小张是外地人,她大学毕业后选择离家千里来我们公司上班,就是想修复被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的学生岁月创伤。小张说,她的父母虽然疼爱自己,但却是“扫兴”的,父母爱的打压和爱的道德“绑架”,让她在成长过程中倍感压抑,所以,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逃离。距离产生美,现在和父母关系融洽多了。
为了不让自己女儿将来也像小张那样远走高飞,小张建议王姐应该尽快改变对她女儿的管理模式,不做“扫兴”的父母,和女儿保持一定的边界感。只要她女儿大方向没偏离,就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王姐接受了小张的建议,和丈夫商议后,起草了一份“与女儿书”,主动和女儿划清“界限”——女儿是高中生了,属于大孩子了,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女儿的房间以后即便敞着门,没经过女儿的同意,父母也不会私自进入,女儿的房间是她的“王国”,有独立“管理权”,可随便装饰,东西也可随便摆放。家是女儿的“诗和远方”,女儿可以邀请同学来家里玩,什么时间来,提前向父母说一声,父母会将出去“旅游”一天,将家交给女儿,客厅、厨房随便用,可以在家做饭宴请同学。
还有女儿的零花钱,她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无需告知父母。至于垃圾食品,也可以吃,垃圾食品也是解压的一种好途径。
关于学习成绩,父母会尊重她的感受,想告知就告知,不想谈学习上的事情,父母也不会过问。
衣着打扮方面,只要学校允许,她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不必考虑父母的意见,毕竟他们的审美观肯定不一样。
……
王姐的“与女儿书”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让我们看后给她提建议,看看做一个有边界感、不“扫兴”的父母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小张笑着说:“我虽然在我们科室是最年轻的,但思想也未必跟现在的高中生同步,再说,即便是同龄人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她建议王姐让女儿看看,问问她需要一种怎样的家庭关系。
王姐将小张的话说给女儿听,女儿开心得直点头,说还是小姐姐最懂自己。她看了王姐手写的“与女儿书”后,又在后面加了几条。
王姐和女儿约定,以后一周交谈一次,可以跟父母谈心,也可以给父母提意见。奶茶店、咖啡馆、面包店、火锅店,地点随便女儿选。女儿笑着说,若每次都有好吃的,这种谈话可以天天有。
王姐说,自从她主动和女儿划清“边界”后,女儿反而和自己更贴心了,原来她主动问女儿话,女儿都表现出不耐烦,现在她不问了,女儿倒主动同她讲了。因为她已经由原来的指责教育型家长,变成了倾听、赏识型家长。
做有“边界感”的家长,在给予孩子空间自由的同时也给予了尊重和支持。作为孩子,压力其实一点不比大人少,学习上的内卷已经让他们的精神高度紧绷了,回到家里必须让其感到放松和舒适,让孩子可以在家这方小天地里自由充电后再蓄势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