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耿丹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解词汇、总结文章大意的模式,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有助于学生梳理阅读内容、理解文章逻辑、提升思维能力。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英语阅读课堂以教师讲解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教师通常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短语,再拆解长难句,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记录教师所讲内容,难以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
(二)学生思维培养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知识讲解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仅仅满足于获取文章表面信息,很少对文章的逻辑架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进行深入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难以构建起系统的思维模式,阻碍了其阅读能力的长期发展。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本质上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思维导图就像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自主构建知识的桥梁,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需要对英语阅读内容展开深度剖析与条理化整理。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学生能够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紧密相连,从而主动搭建起知识体系,有效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二)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着重指出,若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合理,将会大幅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思维导图以简洁直观的图形搭配精炼的关键词来呈现信息,能够将复杂的文章内容化繁为简。这种呈现方式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高度聚焦于文章的核心要点,切实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英语阅读学习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一)激活背景知识
在开展英语阅读学习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思维导图,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例如,当学习以“Travel”为主题的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让学生以 “Travel”作为核心,从“Transportation”(交通方式)、“Places to visit”(游览地点)、“Food”(美食)、“Things to prepare”(准备物品)等角度展开,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在回忆和联想的过程中,将旅游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为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二)预测文章内容
教师向学生展示文章标题、图片或关键语句,组织学生依据这些信息绘制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预判。若文章标题是“My Favorite Season”,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weather”(天气)、“activities”(活动)等季节相关词汇,并融入思维导图绘制中,增强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梳理文章结构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段落结构与逻辑关联绘制思维导图。对于记叙文,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要素梳理;针对说明文,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用途等方面构建思维导图。如阅读介绍动物的说明文时,学生可从“Appearance”(外形)、“Habits”(习性)、“Living environment”(生活环境)等维度构建思维导图,清晰展现文章结构,助力自身理解文章内容。
(四)分析文章细节
教师指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中补充文章细节信息,以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度剖析。对于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学生可在思维导图相应分支处进行标注。同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关注“however”“therefore”“moreover”等连接词,通过这些词汇精准把握文章逻辑关系,进而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准确性。
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通过激活背景知识、预测内容和梳理文章结构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对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