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长期以来被解读为老年人“瘦即是福”,有老年人甚至将“瘦”视作健康长寿的“金钥匙”。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老年人并非越瘦越好
“事实上,老年人并非越瘦越好。”航空总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曹滢说,肥胖固然会埋下健康隐患,但“越瘦越健康”的说法同样不科学,微胖反而是更利于老年人的生理状态。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难免下降。消瘦很可能意味着关键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老年人过度消瘦,或伴随严重肌肉流失,通常也是疾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前者可能由营养不良、恶性疾病或内分泌异常引起,后者则可能是肌少症,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需尽快就医。”曹滢提醒。
对于老年人而言,病态的“瘦”就是身体虚弱、行动能力下降的预警。健康的“瘦”是肌肉量相对充足,以及营养状况良好前提下的体脂合理分布。人体要保持必要的蛋白质、脂肪以及一些促进肌肉健康的特殊营养元素的摄入,才能避免出现“肌少症”。
要警惕肌少症
肌少症,全称肌肉减少症,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在营养科门诊,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十个里约有七八个人的体重是不正常的。不少老年朋友会有疑问:明明说要控制体重,所以平时吃的饭菜很清淡,少油少盐,也不吃肉,这么做怎么又不对了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冯一解释,老年人通常存在的饮食误区是只知道体重不能过重,却不知道体重过轻、肌肉量不足也不行。对老年朋友来说,“肌”不可失更重要。
医生解释,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的骨骼肌疾病,它在老年人中更普遍。“虽说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难免减少,但许多老人错误的饮食习惯会加速肌肉的流失。”冯一补充说,由于大众在营养知识方面储备不足,不少老人发现自己逐渐走不好路了,出现头晕目眩,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骨质疏松,到骨科或内分泌科去就诊,“在医院多学科绕一大圈,最后才会在营养科找到问题根源。”也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多老年人属于在不知不觉中被肌少症缠上了,增加了老年人跌倒、虚弱、死亡等风险。
两条路径维持健康体重
专家建议,老年人可通过运动、营养两条路径维持健康体重。在饮食方面,老年人一日三餐需要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虾、瘦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及大豆制品。保证每天1斤蔬菜、半斤水果,尤其要多吃深色蔬果以获取抗氧化物质,全面保障营养均衡。
运动方面,选择与自身体能匹配的项目至关重要。“八段锦、五禽戏、步行等低难度运动适合大多数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增量。为对抗肌少症,可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弹力带、轻哑铃等抗阻训练。”曹滢说。综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