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彬彬
近年来,赶海作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户外休闲活动迅速走红,吸引众多爱好者前往海滩“寻宝”,既能感受海边戏水的凉爽,又能收获一份来自海洋的“惊喜”。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看似轻松有趣的赶海活动背后,却暗藏着潮汐变化、淤泥、海洋生物伤害等多重安全隐患。业内人士呼吁大家在参与赶海活动、享受海洋限定乐趣的同时,务必提高安全意识,做好防护工作。
体验“寻宝”乐趣,赶海成新潮流
所谓赶海,是指利用潮汐规律,在退潮时到海滩、礁石区捡拾贝类、螃蟹、海螺等海产品。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上各类赶海视频的推广,不少市民被这种“开盲盒”般的体验吸引,纷纷趁着暑假带上孩子加入到赶海队伍中,体验“海洋寻宝”的奇妙乐趣。
今年暑假,惠来县各大海滩上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赶海人潮,人们纷纷涌向海边,或手持小铲,拎着小桶,俯身仔细翻找礁石间、滩涂下的“宝藏”,或追逐着退去的浪花,争相捡拾被海水带上岸的贝壳、海螺等惊喜“礼物”。
“以前夏天到海边玩,不是玩沙就是玩水,今年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赶海的视频,就想让孩子有不一样的体验。”这个暑假,市民黄女士已经两次带着孩子到惠来海边赶海,每次都能有丰富的收获,带回满满一桶螃蟹、蛤蜊、泥螺等小海鲜,孩子特别有成就感。黄女士说,这项活动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收获新鲜海产,深受家人朋友喜爱,孩子们现在都在期待下一次的“赶海之旅”。
赶海暗藏隐患,安全防护不可少
尽管赶海活动充满乐趣,但潮汐变化、复杂地形和有毒海洋生物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类似赶海者因不熟悉潮汐被困礁石、赶海者误触有毒生物受伤或因赶海不慎溺水等事件见诸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对此,业内人士提醒,赶海活动暗藏诸多风险,安全防护工作必不可少。
有着多年水上救援经验的志愿者王子浩告诉记者,海滩环境复杂,尖锐的珊瑚、破碎的贝壳以及隐藏的渔网都可能成为意外伤害的来源;部分海洋生物如海胆、水母等,触碰后可引发皮肤过敏甚至更严重的生理反应;不明地形、不懂潮汐规律也容易让人们被困礁石、陷于淤泥之中或被卷入海中,危及生命安全。
那么,在享受赶海乐趣时,应如何保护好自己呢?王子浩建议,为保障安全,在赶海前要关注当地潮汐时间表,避免涨潮时滞留危险区域,出行尽量多人同行,如不慎遇险可互相帮助,儿童赶海要有成人全程看护;在赶海时要穿戴好防护装备,建议穿防滑鞋、戴手套,防止割伤或滑倒,在捡拾海鲜时尽量避免触碰不认识的海洋生物,以防中毒,最好准备急救包以应对意外擦伤或蜇伤;时刻留心天气和海况,如出现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不可进行赶海活动,以免发生危险。
“赶海是亲近自然的趣味活动,但唯有绷紧安全弦,才能让这份夏日乐趣更长久。”王子浩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