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来县锚定“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文明培育铸魂、文明实践聚力、文明创建塑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城乡发展深度融合。从理论宣讲走进田间地头到文明实践覆盖山海之间,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到乡风民风愈发淳朴,惠来县用一个个扎实举措、一组组亮眼数据,书写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生动篇章,让文明新风成为驱动县域发展的持久动力。
文明培育:厚植沃土,让新风尚浸润人心

讲堂上,老师生动讲解惠来民俗,本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中悄然流淌。

“榕树下的微课堂”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
“中药材种植如何带动增收?海上风电如何筑牢安全防线?”在惠来县“榕树下的微课堂”上,基层产业带头人用乡音土语讲述身边故事,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这是惠来县深化文明培育的缩影。
为让理论宣讲“冒热气”,惠来县组建“百人宣讲团”,吸纳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等宣讲员,成立教育、卫生等特色宣讲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开展宣讲1000场次,覆盖群众超6万人次。《筑牢安全防线,奏响高质量海上风电之歌》《靖海古城:历史文脉的璀璨明珠》等优秀宣讲作品,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创新理论扎根基层。
在主流价值培育中,惠来县以“葵阳有礼”活动为载体,邀请高校教授、帮扶干部等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动多部门开展文明仪表、餐桌礼仪等宣传活动5场次,服务群众1500余人次。全国劳动模范徐林、“广东好人”史伟坚等榜样走进村镇,用奋斗故事传递“崇德向善”的力量,让“见贤思齐”成为社会共识。
移风易俗是文明培育的关键一环。惠来县印发殡葬改革系列文件,开展“移风易俗惠万家”活动15场次,发放倡议书3000余份,用普通话、潮汕话双语广播循环宣传“厚养薄葬”理念。随着9家“长者饭堂”建成运营,以及春节、重阳等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敬老慰问活动,“孝老爱亲” 的理念从纸面倡议转化为生动实践,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文明实践:创新载体,让服务力直达基层

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养。
“猜灯谜、闹元宵,还能学知识!”今年元宵节,惠来县“欢喜闹元宵”线上猜灯谜活动吸引数千群众参与。依托“和畅惠来”公众号、“惠来融媒”视频号等平台,惠来县打造“互联网+文明实践”模式,精心策划新春答题、气象日竞猜等线上活动,让文明实践打破时空壁垒、延伸服务触角。
线下活动同样精彩纷呈。“魅‘荔’惠来”文明集市融合荔枝历史文化展、主题宣讲、文艺表演、网络直播等内容,吸引超8000人次参与,进一步擦亮惠来荔枝文化名片,赋能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春节、端午等节点开展,非遗体验、书画展览等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寒暑假期间,惠来县持续深化“关爱身边人 关心身边事” 专项行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青少年的 “成长乐园”,非遗体验、创意手工、心理健康、科普教育等特色公益课程的开设,持续丰富广大青少年假期生活,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互动体验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在心灵疏导中筑牢健康成长根基。这些课程不仅填补了假期教育服务的空白,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明素养、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惠来县推动“和美惠来·千场志愿服务”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围绕医疗健康、普法宣传等领域开展活动。县公安局联合多部门开展文明交通宣传50场次,消防救援大队组织“小小消防宣传员”活动,海事处开展防溺水宣传7场次……各单位协同联动,让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累计举办文明实践活动5690场次。
文明创建:塑形铸魂,让城乡貌焕发新颜

市民在文化公园划定区域内健身、阅读等活动,守规的身影如同跳动的文明符号。
清晨的惠来县文化广场上,居民或在舞台旁晨练,或在文化展示区驻足。这片年初投入使用的公共空间,配备露天舞台、展示区等设施,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新地标”。这是惠来县以文明创建优化城乡品质的生动注脚。
在绿美生态建设中,惠来县以“党建红”引领“乡村绿”,组织2988人在50个点位植树13650株,建立18个义务植树基地,让“爱绿护绿”成为全民行动。城市管理中,14次市容整治专项行动清理乱摆卖5296宗、乱贴画245宗,交通违法查处量同比下降9.14%,南门大街、葵和大道等主干道愈发整洁有序。
城乡风貌提升按下“加速键”。庆平路、南环二路等主干道完成绿化美化,高速路口植入“扬帆海丝”主题景观;4700多栋农房完成外立面改造,13条交通主干道风貌带串联起镇村美景;葵阳公园、文化广场投入使用,体育公园主体建设过半,“宜居惠来”的轮廓愈发清晰。人居环境整治中,94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开工建设,80%的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286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让“和美乡村”从愿景变为实景。
实践阵地:整合资源,让小平台释放大能量

24小时书吧为群众创造出更好的阅读环境。
“在这里既能看书,又能参加活动,比家里还热闹!”在惠来县东陇镇乡村少年宫里,学生们捧着书本的笑脸格外灿烂。截至目前,惠来县建成农家书屋286个、社区书屋39个、职工书屋10个,32个读书角遍布县直单位和镇村,新建成的2所乡村少年宫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
阵地建设不止于“建”,更在于“融”。惠来县积极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体场馆等现有阵地资源,进一步深化文明单位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机制,推动县级优秀志愿资源下沉基层,例如:县气象局联合多部门开展气象科普“五进”活动,县消防救援大队与学校合作广泛开展“开学第一课”等消防安全教育活动。通过“阵地联用、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服务叠加,让每一处阵地都成为文明传播的“辐射点”,让阵地资源在联动中释放最大效能。
今年以来,惠来县持续夯实文明实践根基,完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施设备更新升级,推动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完成建设提升并顺利通过验收,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基本形成,“和畅惠来”“惠来事”APP等媒体平台同步发力,实现活动报名、宣传报道“一键直达”,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乡村文明:新风拂面,让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全国文明村后湖村河道波光粼粼,农家生活悠然,尽显和美乡村风貌。

惠来县召开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会。
近年来,惠来县通过深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化乡风文明培育,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域提升,一批批镇、村先后荣获县级以上文明村镇称号,其中,靖海镇后湖村在今年五月更是获评全国文明村,与神泉镇溪东村一道,成为惠来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文明创建的丰硕成果不仅擦亮了乡村的“面子”,更夯实了发展的“里子”,成为县域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文明之花在乡村沃土上遍地绽放。
乡风文明建设中,惠来县推动“村规民约”融入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让“勤俭持家”“邻里和睦”成为村民共识。清明期间,“文明祭扫”倡议通过“村村通”广播传遍村镇;重阳时节,敬老活动让老人感受温暖,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在乡村交织共鸣。
文旅融合为乡村文明注入新活力。惠来县挖掘红色文化、民俗资源,打造3个红色村落文明实践示范片,推动“世外茶源”小镇、客鸟尾石笋区等文旅项目建设,“惠来五宝”“十大传统名小食”等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游客走进靖海古城,既能触摸历史文脉,又能感受文明新风,让“文旅+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理论宣讲的“声入人心”到文明实践的“润物无声”,从城乡风貌的“蝶变升级”到乡风民风的“向上向好”,惠来县正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纽带,将文明力量转化为“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动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明与发展同频共振,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惠来篇章的崭新一页。
傍晚时分,惠来县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闲聊家常;不远处的宣传栏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格外醒目。从城镇到乡村,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惠来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精神文明建设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实践,从外在的要求变成内在的自觉。惠来县正以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千万工程”的深度融合,让文明新风在城乡持续传递,绘就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画卷。
撰稿: 林志鹏
摄影: 郑楚藩 惠来县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