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的文化情缘》…
·勇立潮头再出发
·奋力打造“三年初见成…
·十年不变“2号餐”,…
·蓝图变实景
·倾情守护练江水清岸绿
·揭阳市“‘百千万工程…
·旅游大国加速迈向旅游…
·聚力促进妇女儿童事业…
·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
·共话发展 再启新程
·不文明现象曝光台
·阅兵空中梯队将呈现4…
·野战化卫勤保障提升受…
·“做好一件事,专注到…
·中国团队将基因编辑猪…
·广州“高铁进城”建设…
·骗子盯上“新能源汽车…
·两高司法解释更加精准…
·《美式“航行自由”法…
·英勇不屈、绝食明志的…
·中国对二战胜利的贡献…
·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人…
·以军在加沙地带致死多…
·以色列空袭也门首都已…
·欧洲多国认为对美贸易…
·关税阴影下,美国服装…
·英国一博物馆发现中外…
·睡眠规律有助于心力衰…
·美国发现一例人感染螺…
·粤夜粤美,夜游揭西精…
·矿山“焕新”成了游客…
·打出暑期旅游逆袭牌
·全国非遗美食特色旅游…
·海南研学旅游线路创意…
·甘肃着力打造优秀旅游…
·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
·培养积极心态,助力孩…
·在挫折中成长
·里面外面
·A股成交额史上第二次…
·公募基金机构掀起自购…
·主动权益类基金发力重…
·海风鼓荡绿茵梦
·筑牢蚊媒传染病防控防…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汕头一日游
·温暖的话语,成长的礼…
·《遥远的向日葵地》
·御史府: “十八天井…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勇立潮头再出发
——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

时间:2025/8/26

  □新华社记者 周 科  陈宇轩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建立45周年。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半小时落户”的深圳效率,再到“日均数百项专利”的深圳质量,这座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45年来始终勇立潮头。

  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年来,深圳牢记嘱托,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再深化、发展能级再跃升、民生福祉再增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继续先行示范、谱写新篇。

  改革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

  南海之滨,风劲潮涌。

  深圳湾云帆高张,远处一艘艘巨轮“犁”开深蓝色的航道,与岸边摩天楼宇闪烁的霓虹交相辉映,勾勒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蓬勃脉动。

  翻开深圳这5年的“成绩单”,一个个数据引人注目。

  2020年至2024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站上3.68万亿元新台阶,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高达18.4亿元。这是一个由县域大小面积创造出来的省级经济体量。

  与此同时,万元GDP能耗、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8.这是单位能耗和经济增长走出的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

  今年上半年,深圳再次交出一份“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稳中有进”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18322.26亿元,同比增长5.1%,在一线城市中表现亮眼。

  “深圳在土地空间小、经济体量大的基础上实现高增长,改革是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源泉。”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说。

  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深圳始终处于破解中国发展道路上难题与挑战的第一线。

  这5年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聚焦深圳产业实际将新兴领域立法作为立法工作的“重头戏”,先后出台一批首创性、引领性法规,厚植新质生产力法治沃土。

  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一件件针对新兴领域出台的地方法规,为产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法治动能。

  专注于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度面临技术路径不确定性强,电极、芯片采用全新设计方法引来争议等困扰。“在深圳科创领域容错政策之下,我们获得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支持,推动超柔性薄膜电极等成果迈向产业化。”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说。

  改革是“手术刀”,创新是“强引擎”。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圳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重点领域突破,在关键环节发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创新生态勃发。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全市经营主体达450.8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专精特新企业1.1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

  经济动能凸显。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9年的1.0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5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7.7%提升到42.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面对资源要素约束更紧、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深圳的改革直指深水区。

  从推出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到建立全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从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到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近5年来,深圳立足一域、观照全局,更好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累计3批48条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新时代的深圳改革,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深圳加速汇聚新动能新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开放引领打造共赢新格局

  “这里政策环境好,我是来圆创业梦的。”今年5月,史渊源在深圳创立了深港细胞谷(深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利用深港两地科研、产业、政策等优势,推动细胞治疗快速实现临床转化和产业落地。

  从香港来到深圳前海,史渊源只是众多海外创业者中的一个代表。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5年来,深圳着力破解制约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港澳及国际创新主体在深圳建设创新平台,从跨境商事法律衔接、金融开放创新、职业资格互认等方面着手,推出大量首创性、引领性的开放举措,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迈进。

  沿着深圳河的流向,深圳形成“东有河套、中有蛇口、西有前海”的开放格局。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5年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拾级而上。

  “在香港进行理论模拟,在河套搭建设备平台,在大湾区范围整合技术、市场、产业资源,‘湾区联动’逐步成型。”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院长陈福荣说。

  开放的进程,总在关键时刻标定前行的方位。

  2015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为前海更上层楼擘画崭新前景。

  2023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出台,河套建设按下“加速键”。

  依托前海、河套、蛇口等重大平台,深圳紧扣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2024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进出口总额超7000亿元、增长42.4%;蛇口自贸片区海关备案企业数量突破1.1万家,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712亿元升至2024年的5379.8亿元,年均增长超25%.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深圳的开放之路,依托港澳,也链接全球。

  “一出来就搞定了,这对我们刚到深圳的外国人帮助很大。”墨西哥籍旅客李奥纳多,刚落地深圳便在深圳机场综合服务中心顺利地绑定微信外卡。

  今年上半年,外籍人员在深圳非现金支付交易超8587万笔,金额超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5%;深圳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27632.8亿元,同比增长24.3%.

  支付小窗口,开放大文章。

  支持外商投资生物医药领域、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首创“科汇通”试点……除了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深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持续推进。

  “在深圳注册企业,一个小时就能办完全部手续;跨境资金流动,当天就能到账;法律纠纷解决,可以选择适用香港法律。”深圳市委常委、前海管理局局长王守睿说。

  过去5年,深圳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3万家,约占全国的14.6%,实际利用外资约400亿美元。

  “这里是中国的‘硅谷’,优势得天独厚,我们会继续加大在深圳投资。”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说。

  “引进来”蹄疾步稳,“走出去”稳步推进。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累计实现进出口2.17万亿元,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9.9%.自1993年以来,深圳的出口规模已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

  “深圳始终站在最前沿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引领打造共赢新格局。”深圳市市长覃伟中表示,深圳将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以更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

  民生为本书写幸福新答卷“从申请到落户只用了3天,孩子上学问题一并解决,这里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归属感。”来自江西的电工张永亮通过“秒批”入户政策全家落户深圳,女儿顺利入读家门口的公办学校。

  这样的案例已成为常态。自2020年“百万学位攻坚战”实施以来,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民生服务领域,深圳聚焦“民生七有”目标,在公共服务供给、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2024年,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67.2%,近七成投入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等短板在加长。

  医疗方面,建成社区健康服务机构970家,形成“15分钟社康圈”,新增全科医师超过500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就业方面, 2024年全市就业登记人数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0.7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异地务工人员参保规模超980万人。

  “一老一小”方面,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99个,超90万人次老年人接受服务;累计建成提供托育服务机构1987家,提供托位超8.5万个,千人托位数达到5.38个。

  住房方面,过去5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超过60万套(间);创新开展“深梦扬帆”等公益行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超过1万套短期居住房源,累计服务近2万名毕业生。

  深圳市常务副市长陶永欣说,在财政压力加大、政府过紧日子的情况下,深圳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办好群众身边大小事。

  如今的深圳,正努力破解超大城市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不只是公共服务,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圳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为市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深圳市民刘先生因改名字需要更换多个证件。在“@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提交诉求后,他很快拿到了新证件,“放在以前,我得挨个部门办理手续”。

  2022年上线的“@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将原有537个受理渠道大幅压减和整合,统一归口管理、集中处理,24小时在线响应。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说,该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超2000万,日均处理诉求约4万件。

  同时,深圳还建成全域覆盖、市区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6800多栋既有公共建筑完成精细化建模。

  民生的温度,可感可及;绿色的旋律,奏响新章。

  截至2024年底,深圳PM2.5浓度降至17.3微克/立方米,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八成,全市公园数量超13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全市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超1800家。

  “深圳的先行示范,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城市与社会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表示,深圳将牢记嘱托,聚焦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

  新华社深圳8月25日电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