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燕銮 制图
□记者 池 妍
23日进入秋分时节。“秋分一到,昼夜等长,寒暑各半,人体的养生节奏也得跟着‘转舵’。”随着秋分节气来临,中医表示,秋分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天应人”,围绕“阴阳平衡”做好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调理,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减少换季不适。
饮食:少辛增酸,温润养阴
市中医院内五科副主任郭壁周指出,秋分后“凉燥”渐盛,易侵袭肺脏,饮食上需以“温润”为主,同时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
推荐多吃银耳、百合、秋梨、玉竹等滋阴润燥的食材,可做成银耳百合羹、秋梨炖川贝等食疗方,每周食用2~3次,能有效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石榴、葡萄等,有助于收敛肺气;减少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耗气伤阴,加重秋燥。
针对脾胃虚弱人群,郭壁周建议在滋阴的同时搭配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比如用山药莲子熬粥,既能养阴又不损伤脾胃,避免因过度食用寒凉滋阴食物导致腹泻、腹胀。”
起居:早睡早起,重点保暖
“秋分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起居上要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郭壁周强调,良好的作息和保暖是秋分养生的基础。
作息方面,建议每晚10点半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身体储备阳气。“熬夜会耗伤阳气,加重秋乏,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保暖方面,昼夜温差加大,需及时添衣,尤其要注意腹部、背部和脚部的保暖。“腹部受凉易引发肠胃不适,背部是阳气运行的关键部位,脚部有‘第二心脏’之称,这3个部位暖了,全身才能少受寒气侵袭。”同时,郭壁周提醒,“秋冻”需适度,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不宜过度“秋冻”,避免诱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运动:适度锻炼,避免耗气
秋分时节的运动,需兼顾“促进气血流通”和“避免阳气耗散”,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推荐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30~40分钟,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大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反而不利于秋季养生。”郭壁周建议运动时间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此时气温适宜,避免过早或过晚外出,防止低温刺激。他特别提到,老年人晨练时可携带薄外套,运动后及时穿上,避免受凉。
情志:调节情绪,保持舒畅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秋分后万物逐渐凋零,人易产生情绪低落、焦虑等“悲秋”症状。
郭壁周建议通过听舒缓音乐、登高赏秋、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多接触自然景色,感受秋日的收获与宁静,能帮助缓解负面情绪。”此外,可适当参与书法、绘画等兴趣活动,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了,气血才能顺畅,脏腑功能也会更协调。”
最后,郭壁周总结:“秋分养生不用追求复杂的方法,核心是‘顺时’——饮食跟着节气调,起居跟着太阳走,情绪跟着心态稳。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就能让身体在秋冬交替时保持良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