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徐英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英语教学“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本文旨在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与价值。
一、融入的核心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统文化蕴含的仁爱、诚信、爱国等思想精髓,是英语课堂渗透德育、涵养学生品格的宝贵资源。
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通过英语学习感知、比较、传播中华文化之美,助力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学习动机与兴趣:以传统文化为话题载体,能极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用英语准确、得体地介绍中国文化,是开展有效、平等国际交流的核心能力。
二、实践策略
(一)深挖教材,找准融合点:教师需系统梳理教材(如人教版《Go for it!》)各单元主题(节日、饮食、家庭等),挖掘与传统文化的自然连接。
案例:七年级下册Unit 2“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可引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传统时间观,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英文赏析,传递惜时理念。
案例:八年级上册 Unit 8“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可拓展讲解饺子、汤圆、月饼等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流程,解读饺子“更岁交子”的文化寓意。
(二)开发资源,拓展输入维度:突破教材局限,遴选多元补充材料。
1.视听资源:选用《美丽中国》《航拍中国》等英文纪录片片段、动画短片及相关歌曲,展现非遗、传统节日、名胜古迹与历史故事。
2.图文素材:收集含书法、国画、剪纸等中国元素的图片并配英文说明;选用英文版传统故事、成语故事与寓言。
3.创设情境,驱动文化表达:设计真实交际任务,引导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4.模拟场景:“向外国笔友介绍春节习俗”“为外宾设计家乡文化体验英文手册”。
5.角色扮演:化身导游讲解故宫,模拟在外国餐厅介绍中餐特点。
6.对比讨论:围绕春节与圣诞节、中西家庭观念及教育方式等展开交流,理性看待文化差异。
三、教学实践案例:“中国传统节日”(七年级适用)
(一)教材关联
整合七年级教材中涉及日期、活动、食物等内容的单元,实现知识联动。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掌握 Spring Festival(春节)、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等节日名称,相关活动与食物词汇,及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es…… People usually……” 等描述句型。
2.文化意识:理解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3.能力素养:能用英语简要介绍节日,独立或合作完成节日主题英文贺卡、小报或短视频。
(三)教学过程
1.激活导入:播放春节场景英文解说短视频,以 “What festival is this? What do you see/do during it?” 提问,引出主题。
2.输入学习:借助图片、月饼模型、迷你龙舟等教具,分组学习核心词汇(dumplings <饺子>、red envelopes <红包>等)与节日习俗;教师同步讲解团圆、纪念屈原等文化内涵。
3.语言练习:聚焦核心句型开展配对对话、小组信息差活动,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任务产出:分组选择节日,制作英文宣传单或录制介绍视频,内容需涵盖名称、时间、活动、食物及文化意义。
5.展示评价:小组展示成果后,师生从语言准确性、内容完整性、文化传达清晰度及创意性四方面评价;同步举办 “班级中国文化展”。
(四)教学反思
此案例将语言学习融入文化场景,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激发了主动表达自身文化的意愿,实现语言与文化学习的双向提升 .四、实践成效
学生反馈融入传统文化的英语课堂“更有趣”“更有话可说”,开始主动关注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更珍视自身文化。围绕文化主题的听、说、读、写活动兼具综合性与挑战性,有效提升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综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丰富了教学的人文内涵。本文通过实践路径与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能助力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深化文化认同、培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后续将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完善及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展开进一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