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桂芬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印证了阅读与写作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是作文之根基,读与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学语文教学始终秉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系统的阅读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推动读写教学协同发展 .群文阅读是当下广受认可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与时俱进,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喜好与学习特点,将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机融合,助力学生拓宽视野,实现习作能力的全面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借助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依托群文阅读,点燃习作热情
群文阅读以一组主题相关的文本为载体,文本组合的线索清晰明确,每条线索背后都承载着特定意图——或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深化学生的某种认知,或丰富学生的多元思考……若能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写作训练,学生的习作意愿会更加强烈,写作时往往得心应手,文采也会随之自然流露。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前,我选取《打水漂儿》《转糖人儿》《猪蹄儿灯》等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这些文本均围绕传统游戏展开,字里行间满是童年游戏带来的无穷乐趣。这些充满回忆的童年游戏深深触动了学生,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最爱的游戏分享给同学,进而有效激发了习作的兴趣与积极性。于是,一段段生动有趣、精彩纷呈的游戏场景描写,源源不断地从学生笔尖流淌而出。而这些鲜活灵动的文字,正是源于此前群文阅读中那些别具一格的游戏场景、一次次刺激又妙趣横生的体验。
二、融入群文阅读,积累习作素材
城市里的小学生常因课业压力较大,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有限,导致写作时频频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要么不知从何下笔,要么内容单薄、篇幅简短。群文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阅读主题关联的文本,关注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构建、结构逻辑与写作技巧,并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想、比较分析,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因此,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可从群文阅读切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借鉴写作经验、学习表达技巧,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习作储备。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之美”教学为例,我选取《梦幻泸沽湖》《夏日草原》《碧云寺的秋色》《第一场雪》等文本开展群文阅读。这组文本不仅画面感极强,色彩描写也格外鲜活。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自然景致的独特魅力;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最后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技巧,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进行描写,真正实现学以致用。通过群文阅读,学生不断积累优美词句,汲取作者的写作经验,为习作储备了充足素材,进而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三、借助群文阅读,激活习作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教师需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以群文阅读为基础,以习作训练为实践载体,推动读写能力协同发展。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针对同类题材的文本,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文本的内涵、表达方式、创作手法等进行深度探讨,掌握核心写作方法,实现自如习作。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我选取《学会看病》《孟母教子》《第一次抱母亲》《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文本。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思考:一是体会文章传递的核心主旨,二是在赏析中感悟不同文本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技巧。随后,我将教学重心从阅读转向习作,落实“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父(母)爱”等为主题自由创作,不硬性限制表达方式、字数与体裁,既可以阐述个人观点,也可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这种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新思维,让他们主动表达、自主创作,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表达能力与语文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价值,推动其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让群文阅读成为助力学生习作的“翅膀”。通过群文阅读,帮助学生激发习作兴趣、积累习作素材、借鉴写作经验、创新写作手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真知、感悟新思、开拓思维,最终实现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的协同发展与同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