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跃君
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挑战,单纯知识传授价值衰减。实践中可见,当下学生并非知识储备不足,而是在学习动力、思维能力与价值认知上存在欠缺。部分教育者仍沿用“知识灌输”模式,而未来社会需创新思维、批判能力与健全人格的人才,这种错位让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需从“教知识”转向“育新人”。
一、案例深描:教育干预中个体困境的典型性分析
(一)学业习得性无助的识别与积极建构
支教时接触的三年级学生小童,展现了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心理。接手第三周,我发现她的试卷充满矛盾:前半部分基础题完成工整、正确率高,后半部分应用题却大面积空白。农村孩子中,能写出工整字迹、做对基础题的本就不多,她这种“选择性放弃”的背后,必然藏着隐情。
通过家访我终于找到答案:小童父亲残疾,全家靠母亲打工维持生计,父母对她的学习仅停留在“能上学就好”,无力提供任何辅导。课堂上的“发呆”“小动作”,并非态度问题,而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后的自我逃避。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将教育干预的重点从“知识补漏”转向“心理重建”。
我采用积极行为支持策略:敏锐捕捉她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只要有提升就给予特别奖励,同时为她营造安全、无压力的学习环境。记得有一次,她的成绩从 45 分提升到 50 分,我特意奖励她一颗大大的糖果,接过糖果时,她眼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明亮与自信。
这种改变在慢慢积累。一次期末复习课上,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表示完成题目时,我发现小童仍在低头书写。她不仅把课堂复习的内容和公式全部整理下来,还画图进行归纳。这份主动与认真让我惊喜,我立刻用多媒体展示她的笔记,号召全班向她学习,再通过课件生成思维导图,引导大家自主整理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小童的转变让我坚信:只要用对方法,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芒,这班农村孩子的未来同样值得期待。
(二)价值观偏差下的动机缺失与意义重塑
本校六年级学生小德的案例,则让我看到家庭环境对学习动机的深层影响。小德原本聪明且成绩优异,但父母重组家庭后,他因缺乏情感关注产生价值感缺失,进而表现出严重的厌学情绪:频繁请假不愿到校,到校后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下课疯玩;做题时稍遇困难就放弃,还总说“读书没意义”。这些行为,其实是他对自身处境消极解读后的“动机性推理”。
针对小德的情况,我制定了多维度的“意义疗愈”策略。首先,我主动与他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耐心倾听他的内心想法,让他有安全的情感宣泄渠道;其次,引导他进行认知重评,帮他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庭认可,而是为了自我成长”,让他从“为别人学”转变为“为自己学”;最后,我多次与他的父母沟通,提醒他们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家庭重新成为他的 “温暖港湾”。
考虑到小德喜欢操作电子产品,我还鼓励他利用 AI 辅助学习:用大模型生成错题集,针对性攻克薄弱环节;让他参与课件整理和练习题设计,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渐渐地,小德重新找回了学习的意义,内在驱动力被点燃,不仅厌学情绪消失,成绩也逐步回升。
二、实践反思
小童与小德的转变历程,让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的思考: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它始于教育者的外在行动——用眼睛“看见”学生的困境,用耳朵“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灵“理解”学生的需求;再通过这些行动触达学生的内心世界,帮他们建立信任、获得安全感、重塑价值观;最终催化学生内在力量的生长,让他们从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 AI 时代,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与设计者”。我们要让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建构网状知识结构,善用 AI 辅助教学,做好“育心、育爱、育情、育德”。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教育路上不断探索,用爱温暖心灵,用智慧照亮前路,让学生们都能成长为有能力、有温度、有担当的新时代新人。 |